close

ADAGIO 華順文化微雜誌              第一期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

 

從生活的瑣事中尋找文創的靈感一直是華順文化努力的目標......。

 

金屬在古代不但是器具更是貨幣,因為它有著實用與耐久的特質,所以人類情感上總是特別喜歡金屬,而這樣的情緒已經延續好幾千年,幾乎成了文化基因的一部份。金屬相機也有著類似的屬性。相機從出廠經歷十到二十年使用後變成退休物資,退休後的老相機有的進了資源回收場例如塑膠電子相機,有的則成了收藏者防潮櫃中的工藝品例如銀鹽金屬機械相機。就因為它是金屬材質,所以人類潛藏的意識就已經認定了它的價值,即便它已經不再扮演照純照相工具的角色。

袁大頭.jpg 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

                   

                    金屬在古代是貨幣也是有價物質

 

 

往昔使用機械相機拍照,拿相機的人除了美學的涵養外,也需要具備點兒光學知識才行,這種挫折與進步交替的歷程,與緩慢閱讀文字後感動會涓涓細流有著類似的經驗,這與全自動化只要壓按鍵的電子相機、抑或是用手機拍照有著截然不同的體驗。這幾乎是工業產品進步過程普遍存在的現象,越是方便容易操作的工具通常越不容易讓使用者印象深刻。人一輩子中總會買一些別人眼中看來可能是毫無意義的物品,在電子數位相機已經普及的時代,花錢買沒有畫素的機械相機的確需要一點兒勇氣,但這恐怕是哲學問題而不是經濟問題,實用與否其實不是關鍵。

 

只要一提到投資與保值總是會讓收藏這檔事蒙上一層陰影,因為數量少的東西往往容易被炒熱價格,但是數量少的東西未必就一定是好的東西,這會讓收藏者經常陷入矛盾的糾纏。機械相機既是金屬,又是不耐摔的精密物資,喜歡它的人自然不在話下。機械相機在全世界各地有一定的支持者,並以很穩定的價格在世界各國流轉。相機的收藏如果把利息及通膨的因素考慮進去,不難發現這中間其實沒有保值的空間,所以應該讓收藏回歸單純的怡情養性。放下以投資為目的收藏可以讓收藏者避免走上坎坷的道路。事實上,在銀鹽相機與數位相機世代交替那幾年,機械相機不但沒有保值,甚至於還跌價超過50%

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

                           古董相機店

 

1935年的Zeiss Contaflex TLR的售價是150美金。1960Leica M3含標準鏡頭大約是500美金。1990Leica M6連同標準鏡頭售價已經攀升到了3000美金。表面上看來相機的價格似乎節節高漲,但當您瞭解通貨膨脹的原理之後您就會驚訝地發現其實不是那麼一回事。Contaflex TLR的售價超過當時美國工人12個月的薪水,一直是第二次大戰前全球最昂貴的相機。徠卡M3的售價及M6的售價分別等同於產品發行當年美國工人月薪的2.5倍及1.4倍,所以相機的實質售價其實是下跌的。

 

工業產品發明初期的售價必然高的咋舌,但是隨著競爭者的出現及生產技術的進步,產品的價值會逐漸貶值。我們所處環境的貨幣年年都在貶值,這是因為經濟學家認為微幅的通膨有助於創造就業機會。微幅的通膨可以迫使資本家覺得把錢放在銀行生利息並不划算,因為會逐漸貶值,所以必須把錢從銀行領出來冒險經營事業,而這過程卻也間接創造了就業機會。相機從實用品轉變成退休物資後,價值大抵會凍結在新品時的售價,這是反應一般人的心理,二手貨的價格怎麼可能超出當年的購買價格太多呢?所以用現在的物價及貨幣回過頭來去購買那些已經退休的老相機,大抵會覺得很便宜,這是貨幣貶值帶給收藏者的好處。看到這裡,相信讀者應該可以理解為何相機不容易具有保值性的理由了吧!

 

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

    德國名將隆美爾(Eugen Rommel)也是Leica的粉絲

 

路旁石頭的年紀可能至少數十萬年,然而一顆既不具備藝術美感也不具備科學工藝的石頭其實鮮少價值。工藝品的價值貴在『工藝性』而非『年紀』。金屬機械相機雖沒有木頭相機年代久遠,但是它散發著古典精密的光芒,同時還兼具金屬洗鍊的美感,這種既矛盾又豐富的情愫讓這些已經過時的老機器一再被保養,並刻意地保存下來。機械相機的活躍年代大概分為兩個時期,公元1925 ~ 1945年是啟蒙期,1945 ~ 1975年是成熟期,成熟期的相機不但光學技術成熟而且金屬感極佳。1975年以後則因為石油危機全球經濟陷入發展瓶頸,相機的設計也開始走入簡約風與電子化,到了1980年代以後,更是大量採用塑膠材料製作相機。

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

                        鍍有絢爛彩衣的透鏡也確實如同寶石般令人著迷

 

收藏是由心理的綜合情緒與感知所推動,健全的價值觀有助於讓收藏者走上合理負擔且幸福的道路。期待是既折磨也享受,在太短的時間內增加過多的收藏,會太早把樂趣用完,再者,多並不意謂著幸福,少也不代表匱乏。全世界的收藏者大抵都有買賣的習慣,通常一台機器或鏡頭在一位收藏家者手裡鑑賞數年後,多半會再回到交易市場,如此才會讓收藏的數量與負擔不至於過重。數量少且停產的產品很容易被炒高價格,這是反應人性的不安全感,或許握在手心的感覺才能消除物質匱乏的恐懼吧!然而健康的收藏者應該要學習修練並克服這種人性的弱點,不去理會這些炒作的標的,進而專注真正品質好的光學產品,如此一來這條路才會走得既健康且快樂。

 

我們不是專家,純粹是像老朋友聊天似地要向大家介紹10 部值得關注的金屬機械相機,這不是技術報告更不是收藏指南,所以沒有上榜的機型絕對不是它們不好,而是因為我們知識不足而有所遺漏。這10部我們綜合考量價格、生產數量、代表性,按次序排列,希望能帶給大家一點兒除了iphone之外的其他不同樂趣。

 

(1)  Kodak Retina IIIC

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

 

Kodak Retina IIIC雖然是美國品牌,但是這台機器其實是由德國的Nagel公司所代工,所以是不折不扣的德國相機。這台相機是我們看過造形最幽雅的蛇腹相機,很多小零件都做得很細緻。這台相機的鏡頭Schneider-Kreuznach Xenon f2/50 (Red C)Rodenstock Heligon f2/50 (Red C),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其實很普通,但是當年這兩款鏡頭內有一片玻璃是當下最先進的低色散玻璃Lak3Lak9。這台相機的鏡頭可拆分為前緣組與後緣組,後緣組固定不動但是前緣組則是可交換,所以它的可交換鏡頭有35mm50mm80mm。值得留意的是這款相機有IIIC(C)IIIc(C)兩款,IIIC的最大視窗是35mm所以使用起來很舒服,而IIIc的最大視窗是50mm使用起來比較沒有那麼舒服。配備Schneider Xenon f2/50 標準鏡的生產數量比配備Rodenstock Heligon f2/50的機型多很多,而用家普遍意見卻是Schneider質素略優於Rodenstock

 

(2) Nikon F + Nikkor Auto f2/50

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  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  

二次大戰結束前全世界對日本的技術水平所知不多,西方世界普遍看輕東亞。二戰後,日本所有國防的發展都被禁止,所以只好把全國的科技能力全部移轉於民生工業用品上。日本光學公司(Nippon Kogaku Kogyo)是日本政府戰前刻意栽培的軍事公司,從成立迄今一直都是日本科研能力最強的光學公司。1959年日本光學公司推出單眼反光鏡相機Nikon F,當下日本Nikon的鏡頭質素其實還是沒有追上ZeissLeica,但是一般在只放大 4 ~ 6倍的相紙上,人眼其實看不出差異。但是 Nikon以平價、多功能及耐用搶攻市場,產量幾乎是德國同型產品的十倍以上。

 

Nikon F三角五菱鏡是沒有測光錶的款式,在快門按鈕旁刻上“Nippon Kogaku Kogyo”是早期版,刻上“Nikon”的是後期版。機器一開始是配備Nikkor-S Auto f2/50是七片式的雙高斯設計,這個鏡頭的質素不太理想。後期配備六片式雙高斯設計的Nikkor Auto-H f2/50,因為使用低色散玻璃,鏡頭的質素提昇不少,這個後期的六片式設計橫跨單層膜與多層膜的款式一直到1980年代才停產。無論是單膜版的Nikkor Auto-H f2/50,多膜版的Nikkor Auto-HC f2/50還是後期的Nikkor f2/50 Ai,其內部的光學設計都相同,總產量超過百萬支,是尼康的暢銷鏡頭。

 

(3) Leicaflex SL2 + Summicron-R f2/50 (E55)

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  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  

雖然晚了幾年,徠茲公司還是在1964年推出自己的單眼反光鏡相機Leicaflex Standard,然而甫一推出就被譏為是已經時的機器。Leicaflex系列發展到1975年的SL2機種時,其實機器已經很成熟。SL2是部純機械的相機,沒有太多花俏的功能好讓機器的故障率降到最低,機器對於反光鏡回彈所造成的碎振作了抑制,整台機器異常堅固,完全是針對職業攝影師所設計。1970年代末,美國攝影師Mark Mayer搭乘美國空軍的F-4戰鬥機在八千公尺高空從事軍事拍攝,後來飛機不慎墜落於加州沙漠,飛行員與Mark Mayer雖然跳傘獲救,但是Mark MayerLeicaflex SL2相機卻隨飛機墜落,一年後飛機殘骸被發現,這部SL2雖然略微變形,但是裡面的幻燈片卻毫髮無傷地被沖洗出來。Leicaflex Standard推出時配備的標準鏡頭是第一代的Summicron-R f2/50 (E48),這支鏡頭的質素比較平庸,但是第二代的Summicron-R f2/50 (E55)就非常有個性。

 

徠卡相機大抵從1970年代以後新設計款的鏡頭,都有一種很特殊的風味,那種風味很類似陰天化不開的濃濃憂鬱,暗部的細節好似清楚又好似不清楚,日本人稱之為醍醐味,喜歡醍醐味風格的用家會愛不釋手,但不能接受的用家也絕對不是少數。另外,M6、R6以後的機種因為機頂外殼改成鋅合金,所以要留意鋅癌的問題(長疹子)。此外,就作者自己的經驗,R6在反光板碎震上的處理,其實沒有做得比SL2好。


(4) Leica M4

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  

徠卡相機是135片幅(36mm×24mm)相機的發明者,徠卡相機並不是因為它貴就認定它好,而是徠卡相機確實有某些特質很吸引人。徠卡總是把當下最好的技術放入鏡頭中,例如第一代的Summicron-M f2/50 (1953)。當時低色散玻璃剛被發明出來其實非常昂貴,在成本考量下多數的鏡頭頂多只放一片。但是徠卡為了獲得更好的畫質,第一代的Summicron-M f2/50 (1951)就用了四片低色散玻璃,這種追求當下技術極限的文化,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改變。法國著名攝影師布列松(H. Cartier-Bresson)終其一生都是徠茲家族的好朋友,戰後當時的老闆徠茲二世,希望他的兒子路德維徠茲二世(Ludwig Leitz II)設計一款全新的相機,也就是後來的Leica M3時,著實參考了很多布列松的意見。

 

二次大戰結束前幾乎沒有好的廣角鏡,二戰後因為低色散玻璃的問世,複雜而質優的廣角鏡紛紛被設計出來,此時街頭攝影師發現焦距35mm的鏡頭其實比50mm的標準鏡更適合街頭寫實。徠卡M系列相機進步到M4時,最大觀景窗視角從M3時的50mm標準鏡改進為廣角鏡35mm的框景,同時也改進底片迴轉軸這原本在M3時被人詬病的缺失,而且機頂也保留徠卡最美麗的書寫體刻字。為此我們讓Leica M4作為徠卡第一台上榜的連動測距對焦相機。

 

(5) Nikon SP

 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  

       

 Leica M3發表三年後也就是1957年,日本光學公司發表了當時日本有史以來最頂尖的連動測距對焦相機Nikon SPNikon SP不但提供龐大的可交換鏡頭,而且觀景視窗還有28 mm廣角鏡的框景框。相機的外觀看起來讓人很容感受到他的精密,日本人對於這台相機的成就感到非常驕傲,所以大部分的SP其實是賣給日本人。除了徠卡以外,Nikon SP的確比德國的其他牌子例如Contax IIa或是Voigtlander Prominent都來得優秀。雖說如此但與徠卡M3相比還是有點兒差別,Leica M3的視窗非常大且明亮,連動對焦的淡黃色框景精確且敏感,相對地,Nikon SP的視窗比較窄小且暗,對焦時眼睛的負擔比較大,框景線的誤差也比較明顯。

 

但無論如何,Nikon SP的設計概念與徠卡迴異,確實非常有自己的特色。Nikon SP前期採用布質快門,後期則採用鈦合金快門,此外,Nikon S系列的相機鏡頭可以與Contax IIa/IIIa的鏡頭相容,但是有少許對焦誤差需要考量進去。

 

至此我們已經介紹了五部值得關注機器,誠如我們在前言提過的,這五部機器不是以數量稀少入選而是以傑出的設計勝出,價格則是由低往高排列,我們暫時把這五部歸類為第一級。倘若我們第一級為大家所介紹的這五部機器還沒有辦法填滿您的慾望,那我們將在第二級的機械相機中再為您介紹五部機器,這其中還包括兩部博物館級的機器。

 

(6) Zeiss Ikon Icarex 35 CS

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  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  

福倫達這家1756年創立於維也納,日後遷往德國的世界最老相機廠,二戰後也面臨市佔率嚴重衰退的危機。1956年福倫達的最大股東,Schering AG化學,把福倫達的大部分股份賣給了蔡司基金會,但蔡司基金會並沒有插手福倫達公司的經營,福倫達的產品依舊在布倫瑞克市(Braunschweig)生產,品牌也依舊是福倫達。但隨著德國相機於國際市場上的節節敗退,在蔡司基金會的勸導下,蔡司與福倫達這兩家昔日最大的競爭對手終於在1970年合併,品牌改成Zeiss Ikon / Voigtländer,但是合併的時間只維持約兩年。

 

為了與蔡司的高檔產品作區隔,福倫達光學決定開發中檔的SLR相機Icarex 35,這台機器放棄葉片式快門,改採用布質橫走式快門,鏡頭接口則有插刀卡式接口(BM)及螺絲接口(TM)兩款。相機的生產是在福倫達的工廠,鏡頭也大抵是先前Bessamatic的那些鏡頭,其中比較特別的是新設計的Carl Zeiss Ultron f1.8/50 (凹玉)。這台相機的設計是成功的,雖然是Zeiss Ikon / Voigtländer的二線機種,但是整台相機的工藝水準極佳,並且因為產量多所以價格不高,是很實惠的機器。

 

(7) Zeiss Ikon Contarex

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  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  

1945年第二次大戰結束,世界局勢暫時獲得緩和,戰後各地的重建需求彷彿強而有力的經濟火車頭,帶領著先進國家往前邁進,而馬歇爾計畫的成效也在1950年代以後逐漸浮現。於是在1960年代,世界上的先進國家不約而同地進入了一個高繁榮時期,這個時期的社會對於奢侈品的消費日漸需求孔急,高級相機也不例外。1958年西德蔡司推出頂級SLR相機Contarex I,隔年日本尼康也推出Nikon F,這剛好是東西方相機界的兩大最頂級機種。

 

Contarex I的標準鏡Carl Zeiss Planar f2/50,這個光學設計開始於1953年,用了兩片低色散玻璃Lak9,這支鏡頭在光圈縮到f4之後,其色調、解析度及反差都被控制在很平衡的狀態,是一顆很有特色的鏡頭。Contarex I 是一部機械很複雜的相機,零件數超過一千個,它對於反光鏡回彈所造成的碎振作了很好的處理,並且裝置了內建測光表及當下質素最優的交換鏡頭群供消費者選購,但是極為高昂的售價及高重量,讓這台相機的市場銷售情況卻是叫好不叫座,時至今日能修復這台相機的專業師傅已經不多見了。從1958年到1975年停產止只生產六萬台。

 

(8) Hasselblad SWC

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  

在銀鹽底片的時代,銀鹽的結晶顆粒比鏡頭的最小聚焦光點還要大很多,這意謂鏡頭投射在銀鹽底片上的影像,其光學解析度尚未完全發揮到極限。如果利用底片沖洗照片,放大倍率不算太大時,畫質倒還能令人滿意。但是如果要作高倍率放大,例如商業海報,婚紗照片等等,這時海報的顆粒就會明顯地也跟著被放大。解決之道就是採用較大底片的相機,例如底片尺寸60mm×60mm的中片幅相機,因為使用大底片的緣故,海報沖洗的放大倍率可望相對降低,畫質當然也就會跟著好起來。往昔,觀看中片幅相機所拍攝的幻燈片,真是令人懷念無比的幸福感。

 

哈蘇相機有一款不能交換鏡頭的SWC Biogon f4.5/38,這台相機所配備的鏡頭因為後緣太靠近銀鹽底片而容不下反光鏡,所以索性捨去反光鏡並且將鏡頭固定在相機上。這支鏡頭很有趣,靠目測對焦,但是因為焦距很短所以目測對焦的誤差不至於太大,畫質解像力很好而且型變幾乎不存在,就是因為型變非常微小所以在室內拍攝時,如果水平線有掌握好,照片拍出來的結果一點兒都不像超廣角鏡,反倒像是空間感往後延伸的標準鏡。

 

(9) Leica I (mode A) 博物館級

 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  

早期的相機笨重而且一次只能用一塊玻璃銀鹽底片,按下快門後得再換一片新底片才能繼續。攝影術發明後的八十年,攝影界一直對攝影到底是科學還是藝術爭論不休。主張科學者提出的見解是:凡是訓練有素的攝影師面對同一件被拍攝物體,在正常操作下所拍的照片必然相同,因為攝影不同於繪畫,相機會忠實紀錄影像,所以攝影的特質是既客觀且科學。然而主張藝術者卻不這麼認為,主張藝術者提出務實的看法,這種看法顯然是從日復一日的操作中所累積的經驗心得。攝影師透過不同角度的詮釋,可以讓同一件物體產生不同的氣氛,既然每個看照片的觀眾所產生的視覺感受不同,所以攝影是主觀、也是藝術。

 

1925年德國徠茲公司(Leitz)很創新地推出一款小相機Leica I (Mode A),這台相機使用電影底片,裝一捲底片後可連續拍攝36張相片,相機小到可以放在口袋,體積甚至於比手掌還小。相機的底片縮小必然會犧牲照片的解析度,但令人意外地是這款相機不但被市場接受,而且受到熱烈的歡迎。相機的體積變小後,攝影師的拍攝手法也獲得革命性的改變,其中最負盛名莫過於法國的布列松(H. Cartier-Bresson),布列松利用Leica相機創作很多線條優美的攝影佳作,攝影的藝術地位從此確定並且不再被爭論。

 

 

(10) Zeiss Ikon Contaflex TLR 博物館級

蔡司為了1936年即將舉辦的柏林奧運,也為了展現德國最先進的光學技術,於是在前一年率先推出二次大戰結束前全世界最昂貴的照相機 Contaflex TLR,這台135片幅相機採用反光鏡技術好讓對焦時可以預觀被攝物,這樣作法的好處是在對焦時看到的框景會比較接近真實影像,快門採用與 Contax I 相同的金屬捲簾式快門,並且加裝了最新技術的測光錶,蔡司為這台相機提供了包括 Biogon f2.8/35、Sonnar f2/50、Sonnar f1.5/50、Sonnar f2/85、Sonnar f4/135 等數支可交換的鏡頭。這一台集精密、先進、奢華、重量於一身,價值德國勞動人員一年薪水的頂級相機最終只生產4500台。

 

 Vol. 01 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  

 

後記

ADAGIO  華順文化 是臺灣第一家 文創主題 鈦餐具品牌。

Adagio 華順文化 Facebook:

CCWS 華順文化 Facebook:

 

相關文章請見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十一期,金屬機械相機 (二) - 鏡玉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十三期,金屬機械相機 (三) - 品牌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二十三期,金屬機械相機 (四) - Kern Aarau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三十一期,金屬機械相機 (五) - 專利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三十七期,金屬機械相機 (六) - 薄膜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三十八期,金屬機械相機 (七) - Exakta (上集)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三十九期,金屬機械相機 (八) - 自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ws08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