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GIO 華順文化微雜誌              第九期 

電視劇《傀儡花(斯卡羅)》的時代背景

 

殖民永遠都是侵略,意味著較弱勢的民族和文明遭到較強勢者征服。不過殖民也總是意味著進步,而那正是由於一個較弱勢和較原始的文明讓位給較強勢和較高明者。殖民因而永遠夾雜著壞的一面與好的一面,對他的評價則總是取決於好的一面是否足以彌補壞的一面。(摘自,《不含傳說的普魯士》,哈夫納(S. Haffner)著,周全譯,左岸文化,2012)

 

 

 

 

I. 臺灣島原住民

在鄭成功經營臺灣之前,臺灣島民以原住民為主,是可以確定的事。這些島民已經在臺灣島居住至少六千年甚至於更久。明帝國(明朝)時期,帝國管轄權只到澎湖沒有延伸至臺灣,或許是出於經濟考量。臺灣海峽雖然不寬,但五百年前駕船橫越海峽尚存在不小風險,明帝國幅員遼闊實在不缺這個70%都是高山的小島,不僅如此,派大批兵馬進駐臺灣島意謂一筆不小的軍事開銷,而當時的臺灣卻無法回報明帝國可觀的經濟效益。經濟因素考量下,帝國最終僅派小隊人馬進駐澎湖,既達到戰略目的,開銷也不至於過重。其實這樣的想法即便到了後來的清帝國(清朝)康熙皇帝,也曾經持類似觀點。

地圖 41.jpg

1567年明帝國開放海禁,1574年閩南地區漢人海盜(倭寇)入侵嘉義新港,居住嘉義新港的原住民曾經與跨海羈拿海盜的明帝國水師合作,一同擊潰漢人海盜集團。1603年明帝國駐守福建浯嶼島水師,再次率軍抵達臺南征繳閩南海盜,隨軍前來的陳第撰寫了一部《東蕃記》,內容詳實記錄臺灣原住民生活情況。1584年西班牙人傳聞北臺灣原住民曾駕小船至福建沿海一帶與漢人交易鹿皮、小粒沙金。漢人告訴原住民,與西班牙人、荷蘭人交易時要收銀圓,不要以物易物,如此才能用銀圓作為貨幣再同漢人交易貨物。

 

謨區查抄本_1590年_基隆原住民.jpg 謨區查抄本_1590年_淡水原住民.jpg

 臺北基隆與淡水的原住民圖像,《謨區查抄本》1590年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殖民臺灣,之後運用荷蘭軍隊的優勢火力,逐步征服島上西海岸的原住民部落,進一步管理原住民的商業行為例如繳稅,也對中國大陸漁船到臺灣沿岸捕魚徵稅,這是臺灣島第一次出現可執行臺灣島主權的政府。為了開墾臺灣,荷蘭東印度公司招募福建、廣東一帶的漢人東渡來臺種植稻米與甘蔗,至此臺灣漢人才開始逐漸增多,但相對於原住民,當時漢人的人數依然是少數族群。今日臺北三芝附近,有一個古稱『八芝蘭』的地方,其實就是馬來語的『漢人市區』之意。除了漢人外,日本人也因與臺灣原住民做生意,在港口附近形成小聚落,所以才會有後來的『濱田彌兵衛』抗稅事件。

 

番契 1756.jpg

 1756年,羅馬拼音新港文與漢文並存的土地交易契約

 

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台灣期間,為了傳教及推行政務,荷蘭人用羅馬字編纂原住民語字典,並且以羅馬字教導當地平埔族人書寫自己的語言,史稱『新港文』。1636年荷蘭人在新港社開辦了臺灣史上第一所學校,利用新港文教導平埔族閱讀及書寫聖經的教義。即便在荷蘭人離開臺灣後的150年,新港社平埔族仍延續使用新港文與漢人訂定土地買賣契約,這種土地契約俗稱『番仔契』

 

   customs1.JPG

 『乩童』是臺灣原住民留下來的習俗(摘自Taiwan Style)

 

臺灣平埔族本不是單一族群,而是泛指居住平地的原住民,所以按語言、文化區分,其實平埔族還可細分成好幾個族群。打從荷蘭、鄭成功時期開始,福建、廣東沿海一帶東渡來臺的漢人人數便逐年增加,最後導致原住民成為弱勢族群,甚至於被漢化。移民入臺的閩南漢人帶來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例如祭拜『玉皇大帝』、『媽祖』,但臺灣社會同時也保留下平埔族原住民習俗,例如『乩童』、『收驚』、祭拜『地基主』。今日臺灣祖籍福建、廣東的老漢人,其實血緣上更多是漢人與原住民通婚的後代。

 

 

目前已經發現最早臺灣原住民圖像,可能是1590年西班牙駐菲律賓馬尼拉總督的《謨區查抄本》,這個抄本中的兩幅紀錄了臺北基隆原住民與淡水原住民圖像。之後就是1744~1747年清國(清朝)官員號居魯命繪師所繪的《番社采風圖》及謝遂所繪之《職貢圖》,《職貢圖》開始於1751年、結束於1778年。臺灣所藏的《番社采風圖》共17幅,詳細描述臺灣原住民的文化生活與習俗。而《職貢圖》中關於臺灣原住民圖像共13幅,詳細紀錄臺灣13原住民樣貌與服飾。

 

t-02b.jpg

  臺灣平埔族原住民圍捕梅花鹿,《番社采風圖》,1744

 

 

清帝國時期,因擔心漢人在臺灣從事反清復明運動,清政府始終消極治理臺灣島,不但管制渡臺漢人攜帶家眷,也畫紅色蕃界線好隔開原住民與漢人的活動領域,界線內住著漢人及歸順帝國的原住民也就是俗稱的『熟番』,而界線外則住著沒有歸順帝國的原住民也就是俗稱的『生番』。

地圖 62.jpg

      1734年,清國在臺灣的實質有效統治領地尚不及一半

 

 

 

 

 

 

 

 

II. 美國黑船與日本浦賀開港

日本嘉永六年(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培理(Perry)率艦隊駛入江戶灣浦賀,培理帶著美國總統菲爾莫爾(Fillmore)的國書向江戶幕府致意,最後雙方於次年(1854)簽定《神奈川條約》或稱《日美和親條約》。培理率領的四艘艦船共載炮六十三門,185211月由美國東岸諾福克出發,橫渡大西洋,繞過非洲好望角北上進入印度洋,185354日到上海,526日到琉球國,78日到浦賀。這些船隻由於船體被塗上防止生鏽的黑色柏油,而被日本人稱為『黑船』。黑船的出現,為日本帶來莫大的騷動。當晚,江戶城(東京)一片混亂。

 

19世紀上半期日本仍處於鎖國政策下的東北亞一隅,然西方世界正在快速轉變,英、法、俄、美等國相繼成為新一波稱霸世界的強國,它們在經歷工業革命洗禮後,開始為工業革命所需要的原料、市場、殖民地與轉運站,積極尋找遠東適合經營的國家。捕鯨有很高經濟價值,美國很多捕鯨船都會到北太平洋捕鯨。日本被迫簽訂《日美和親條約》後,同意開放下田、箱館兩港口,美國補鯨船或商船可以在這兩個港口補充煤水、糧食。條約還允許美國在上述兩港派駐領事,並享有最惠國待遇。不久,英、俄、荷等國援例而至,也和日本政府簽訂類似條約。

Black ship 02.jpg

Black ship 03.jpg

                     日人筆下的黑船事件

 

因為清英第二次鴉片戰爭,清國戰敗導致1860年北臺灣的基隆被迫開港,英國商人約翰陶德(John Dodd, 1838-1907)來臺灣收購樟腦之際,發現臺灣北部丘陵地適合種植茶葉,所以向福建茶農購買茶苗、借資金給臺灣茶農,鼓勵種植。一開始臺灣採收的生茶送回福建加工,後來為了節省成本,索性直接在臺灣建造精製茶廠,聘請福州製茶師父來臺指導作業,從生產到製作完全都在臺灣進行。為了外銷臺灣茶,陶德花了很大氣力來確保臺灣茶的貨源與品質。1869年開始,陶德將臺灣生產的茶葉運載到紐約銷售,就此打開臺灣烏龍茶的國際銷售大門。陶德當時的店址選在臺北大稻埕其實是個意外之舉,最初的構想是想設在艋舺,但因為艋舺人排外,偶有攻擊外商的消息傳出,所以只好改到大稻埕,這反而讓大稻埕成為茶行聚集地跟商業區。另外,作為淡水港卸貨口岸的艋舺,後來因為上游開發導致艋舺港泥沙淤積、不利於使用,遂逐漸失去作為港口市集的角色,大稻埕就此順勢崛起。

新芳茶行 02.jpg

新芳茶行 01.jpg

    目前已成為文創基地的,臺北大稻埕新芳茶行

 

當時臺灣烏龍茶約九成都銷往美國。按記錄從1888年到1894年從外部流入臺灣的墨西哥銀幣每年平均2443千銀元,相信多半是外商用來支付臺灣出口茶葉、蔗糖的費用,而每年從臺灣流出的墨西哥銀幣也有953千銀元,這意謂清國末期墨西哥銀幣作為高面額貨幣,在臺灣流通的情況非常普遍。

臺灣原生山茶.jpg  s-l500.jpg

    臺灣原生山茶(左,摘自小農主義),與日治時期出口的臺灣烏龍茶(右)

     

 

 

 

 

 

III. 牡丹社事件

日本天皇是日本神道教在人間的神,地位世襲且崇高。在日本的歷史上,大和朝廷曾經為了征討北方蝦夷族而設立『征夷大將軍』官銜,將軍的辦公地點則被稱為『幕府』,因此這種掌握最高軍事權力的武將後來就被稱為『幕府將軍』。西元1185年因權力鬥爭,天皇的實權移轉到武將家族手裡,日後更衍生出日本獨有的政治制度。在這種特殊政治制度下,天皇只是精神象徵,真正握有政治與軍事權力的人其實是幕府將軍。而幕府將軍的地位也是世襲。

 

明治天皇於1868年登基為日本歷史上第122代天皇,當時的幕府將軍是由德川家世襲,因此稱為『德川幕府』。1867年日本的藩國(諸侯)分裂為支持天皇與支持幕府兩大陣營,從1868~1869兩大陣營發生內戰,史稱『戊辰戰爭』。1869年以薩摩藩、長州藩、土佐藩、佐賀藩為首的保皇派在內戰中獲的勝利,德川幕府的最後一任將軍,德川慶喜宣布退位,把國家權力還給天皇,史稱『大政奉還』。明治天皇登基三年後政局逐漸穩定下來,旋即著手發行銀圓,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第一枚明治龍銀是明治三年而不是明治元年的緣故。日本明治維新後,積極吸收西方科技與制度,國力逐漸轉強。

 

地圖 51.jpg

 

沖繩古稱琉球,從12世紀開始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因為是小型的群島國家,為了求生存不得不同時向明帝國、後來的清帝國,及日本(德川幕府)納貢,納貢是指藩屬國向宗主國繳交貢品以示接受宗主國的保護,所以在琉球政壇上始終同時存在親清國派與親日本派兩股勢力。

 

029 琉球國-03.jpg  029 琉球國-04.jpg

        琉球國人,《職貢圖》,1751

 

地圖 72.jpg

18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在南臺灣恆春半島,墾丁南方七星岩附近觸礁,船長夫婦與船員上岸後被當地排灣族原住民殺害,只有一名漢人廚師逃出。美國當時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要求臺灣清國官員協助調查此事,但不得要領。後來李仙得決定自己帶隊進入恆春半島調查。因為清國政府畫紅色蕃界線,隔開原住民與漢人的活動領域,所以當時漢人活動範圍最南只到枋寮,枋寮以南至整個恆春半島都是屬於紅色蕃界線外,換言之,當時生活在恆春半島的漢人不多而且要向原住民政權繳稅。當時恆春半島的原住民政權是排灣族的瑯嶠十八社,大頭目首領是卓杞篤。李仙得與卓杞篤相談甚歡並約定:日後西方人在這個海域船難,只要舉紅旗當地原住民看到就會給予援助。這個經驗讓李仙得深刻感受到臺灣尚有不少原住民領地其實是屬於獨立狀態,不受清國管轄。

 

001 臺灣縣大傑巔等社熟番-1(大武壠族).jpg 001 臺灣縣大傑巔等社熟番-2.jpg

    臺南 大武壠族,平埔族之一,《職貢圖》,1751

 

 

013 鳳山縣山猪毛等社歸化生番-01 (三地門 排灣族).jpg 013 鳳山縣山猪毛等社歸化生番-02.jpg

 

      屏東 三地門 排灣族,《職貢圖》,1751

 

琉球群島中的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在緯度上與臺灣的蘇澳差不多,距離大概110公里。1871年,四艘從琉球那霸要返回宮古與八重山的帆船遇到暴風雨,船被吹到臺灣東南端屏東九棚灣(八瑤灣)附近,八重山的乘客上岸後幸運獲救,而宮古島的乘客上岸後則有54人被排灣族殺害,其餘12人獲救,沒有被殺害的宮古島人後來在漢人鄧天保楊友旺的協助下,來到清國政府管轄範圍的臺南,之後輾轉經廈門返回宮古島。鄧天保是在瑯嶠十八社與原住民做生意的漢人,而楊友旺則是車城附近保力村(瑯嶠十八社領地內客家村)的地方領袖人物。隔年也就是1872年,日本併吞琉球國改設『琉球藩』。

 

 

1872年李仙得辭去美國官職改任日本外務省顧問,李仙得鼓勵當時的日本明治政府出兵佔領瑯嶠十八社並據為殖民地。日本明治政府決定以琉球人被害為理由,出兵懲罰元兇。在國際上,出兵是大事,日本先詢問清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外交部)此事,而清國官員的回答也很妙:生蕃既然不在我朝教化所及的地方,要討伐或不討伐,貴國就自己決定吧! 可見當時清國中央外交官員,在認知上的確認為紅色蕃界線外的區域,是不屬於清帝國管轄的領地。這是清國中央政府的政策,非外交官無知。

 

         4-51-768x569.jpg

坐在中間穿軍服者為西鄉從道,坐在西鄉從道左邊者,就是瑯嶠十八社首領朱雷,1874

 

日本以陸軍中將西鄉從道(西鄉隆盛之弟)為『蕃地事務局都督』,向英、美等國租用輪船,準備對臺灣出兵,並事先派遣樺山資紀水野遵來臺勘查地形。但在出兵前夕,英美等國卻轉變態度表示反對,並拒絕租借船艦給日軍。日本政府迫於外交壓力決定停止行動,大久保利通甚至於親自到長崎下令罷兵。但西鄉從道以已經準備妥當為由拒不受命,斷然率領三千六百名官兵前往台灣。18745月,日軍從車城附近登陸,牡丹社頭目阿祿父子戰死,族人決定投降。在臺日軍人數總共3600人,駐軍七個月戰死12人,病死561人。日本的舉動導致東亞國際局勢緊張,清國與日本旋即開始進行談判,同年9月清國派遣淮軍主力6500人赴臺作為欽差大臣沈葆楨的談判後盾,最後在英國的調停下在北京簽訂合約

 

合約內容如下:

(一)日本國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不指以為不是。

(二)前次所有遇害難民之家,中國定給撫卹銀兩,日本所有在該處修道、建房等件,中國願留自用,先行議定籌補銀兩,另有議辦之據。

(三)所有此事兩國一切來往公文,彼此撤回註銷,永為罷論。至於該處生番,中國自宜設法妥為約束,不能再受兇害。

 

這個合約的後續發展是,清國付白銀十萬兩給受害家屬作為撫卹,付白銀四十萬兩給日本政府作為購買道路房屋費用。清國承認琉球為日本的勢力範圍(第一條),而日本則承認恆春半島為清國的勢力範圍(第三條)。搬開清國這顆大石頭後,1879年日本進一步改琉球藩為『沖繩縣』,換言之日本在牡丹社事件後的最大收益,就是併吞琉球並獲得國際承認。琉球的親清國派流亡北京,遊說清國出面干涉併吞,但現實上清國面對外強的步步進逼早已自顧不暇,除了口頭抗議外,也莫可奈何。

 

1024px-二鯤鯓砲臺大砲.jpg

               億載金城大砲

 

牡丹社事件的教訓讓清帝國政府體認到海防的重要,開始積極治理臺灣並放寬漢人渡臺限制。1876年清帝國在臺南的億載金城設立西洋式大砲碉堡一座,為了把帝國統治權延伸進恆春半島,1875年開始動土興建恆春城,1879完年成。1881年在墾丁鵝鑾鼻設立武裝燈塔作為夜間船隻航行的指引。1885年臺灣從福建省分出來單獨設省。1893年臺灣第一條鐵路全長99公里從基隆到新竹開通,之後臺灣政府更是積極開山撫番欲把實際統治權擴及全島,尤其是東臺灣。1894年清日兩國爆發甲午戰爭,清國戰敗於隔年在日本下關簽訂馬關條約,臺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鄭成功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所簽訂的合約內容中牽涉主權的條文僅限於熱蘭遮城,所以馬關條約應該是臺灣近代史上第一份白紙黑字的主權合約。

 

1514191287phpBSz4lo.jpeg

                 屏東 恆春城 1879

 

 

 

 

 

IV. 日本人來了

日本領臺後並沒有強迫臺灣馬上全面日本化,而是採取懷柔與武力鎮壓兩手策略。馬關條約保障臺灣人兩年內可以自由選擇離開或留下,初期約有五萬人選擇內渡回清國,但是二年期滿前又約三萬人選擇東渡回臺灣。殖民政府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是位傑出官員,這位留德醫學博士利用生物學原理統治臺灣,在他的主導下透過科學調查掌握實際狀況,為此臺灣總督府投入龐大人力、物力與財力,進行土地清查與人口調查,詳細紀錄漢人與原住民文化風俗習慣,從1898年至1919年,成果豐碩,出版一百多冊書籍,成為殖民地立法與司法審判的重要參考材料。

 

twmemory2819.jpg

                       下淡水溪鐵橋(高雄大樹舊鐵橋),1914

 

日本殖民時期,在政治與公民權力上,毫無疑問,日本人處於上位(統治者),臺灣人處於底層(被殖民者),日本國與殖民地的治理在很多公民權力方面是有別的,臺灣人明顯是二等公民。在經濟方面,日本為了把臺灣打造成茶葉、蔗糖、樟腦的農業加工島,總督府著手辦理教育,並逐步普及初等教育(小學),1944年漢人孩童就學率高達71%,而原住民孩童就學率更高達83%。此外,日本鋪設縱貫線鐵路,大型跨溪鐵橋、電力供應網、港口、糖廠、水利發電廠、電話網、電台、水泥廠、煉油廠…,大幅提升島內的現代化進程。換言之,日本人建設臺灣最初的目是為了從臺灣擷取經濟好處,但卻意外提升了島內人民的生活水平與公民素養。

 

Money-03

(): 1870年日本發行的首枚銀幣,俗稱龍銀。(): 1895年,日本為臺灣殖民地的流通,特別打銀註記的龍銀。

 

明治三年(1870),日本決定仿效西方作法鑄造銀幣,因為日本銀幣背面有龍的圖案,所以日本銀幣也被暱稱為龍銀,重量為26.96公克,90%為金屬銀,10%為金屬銅,面額為一圓。接手臺灣後日本旋即把在本國發行的龍銀運抵台灣公開發行,為了有效管控殖民地龍銀的發行數量,日本政府刻意在明治二十七年(1894)、二十八年(1895)兩個年份的部分龍銀打上字,以便與本國市場的龍銀作區隔,但幾個月後這項打銀的措施不知何原因又取消了。除了龍銀外,日本在臺灣也有發行銀券。

    台灣銀行 壹圓銀券.jpg

日本委託台灣銀行發行的 銀券 (1898)

 

1904年日本政府決定採金本位制。在金本位中,每個國家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及市場小額交易的便利性,制訂出一公斤的黃金等同於多少圓金券的標準,因此美鈔面額壹圓(One Dollar)與日鈔面額壹圓(One Yen)是完全不相同的購買力。這種以黃金作為儲備所發行的紙幣簡稱為金券,金券發行初期與銀券類似,採直立格式,後來改成橫式。臺灣銀行必須儲備一定量的黃金,好讓持有金券的民眾可以自由來銀行兌換,這就是金本位的概念。當時台灣開始發行這種金券紙幣後,早先的銀券旋即廢止,但是銀券與金券間的兌換則持續到1909年才完全停止。金券因為紙鈔正面印有臺灣銀行券的字樣,因此也通稱為臺灣銀行券,發行當下的最大面額為金拾圓。

                himawarikotarou-img600x450-1466571644i6hxo15300.jpg

日治時期一台好的真空管收音機要價2~3個月公務人員薪水

 

1930年代臺籍公務人員的薪資大約是20 ~ 30 日圓(金券),一台很不錯的真空管收音機大約是45 ~ 80日圓。然而隨著東亞中日局勢緊張,臺灣銀行券的面額在1937年也開始出現百圓大鈔,這張百圓大鈔的購買力大約等同於2015年時的新台幣10 ~ 15萬。到了1945年終戰前,臺灣甚至於已經出現面額千圓的日圓大鈔,這都是政府沒有節制印鈔票造成紙幣通貨膨脹的惡果。

              Money-04

日治時期,臺灣銀行發行最大面額的百圓臺灣銀行券(1937年,金券)

 

相較於同時期的中國大陸,中國歷經八國聯軍、辛亥革命、軍閥割據、國民黨北伐、中日戰爭、國共內戰等長年動盪與不安。臺灣被日本殖民的五十年歲月裡,年輕人雖然使用日語學習,卻在相對平靜的環境下成長及探索世界。1935年時任福建省主席的陳儀,因為早年曾經留學日本,因而受臺灣總督府邀請,參觀『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陳儀對臺灣的高速發展感到驚訝,之後甚至於派福建官員到臺灣考察,並於1937年出版《台灣考察報告》,建議福建省要如何學習台灣經濟。

 

 

 

 

 

V. 中華民國3.0 - 臺澎金馬

中華民國1.0是北京北洋政府,2.0是南京國民政府,3.0是臺北國民政府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敗給美國,美國需要臺灣的戰略地位但又不想殖民臺灣,因為殖民是虧錢的賠本生意,所以殖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已經是過時的概念,為此,把臺灣交給當時美國在中國的政治盟友最符合美國利益。美國安排國民政府來臺灣接受日本投降。我們的歷史常常是以統治者的觀念來撰寫,戰後國民政府以統治者的史觀來看待日本殖民臺灣五十年,所以認為臺灣人民被奴化或皇民化了五十年。國民政府藉由強調前後任統治者的差異,貶抑前者的政績好提升自己的統治正當性。但是如果從被統治者(臺灣人民)的角度來看,其實臺灣脫離清國統治後便迅速啟動現代化直至二戰結束,日本殖民這五十年無論是教育水平、基礎建設、醫療水準、公民素養,臺灣都比中國任何省份進步。這也正是1949年隨蔣介石來臺灣的大陸人,為什麼無法理解本土臺灣人不跟他們一起仇視日本,而本土臺灣人也很難體會大陸人那份針對日本人的國仇家恨

 

陳儀,浙江人,日本陸軍大學畢業,官拜陸軍二級上將。陳儀留學日本對日本文化瞭解甚深,為了保護臺灣的金融秩序,陳儀接收臺灣後並沒有馬上引進大陸的中國法幣,而是讓戰前的臺灣銀行券(金券)繼續流通,1946年也就是陳儀抵臺的第二年,才開始發行臺幣,最大面額為壹百圓,可以1:1兌換戰前日本發行的臺灣銀行券。無論是臺灣銀行券還是滿洲國圓券,終戰前都是以1:1與日圓連動,換言之此刻的臺幣俱有與日圓等同的幣值。當時臺幣正面的『台灣銀行』四個字就是陳儀的親筆毛筆字。

 

    601579093 (1).png

    601579093.png

1946年九月臺灣銀行初次發行最大面額壹百圓的臺幣(舊臺幣)

 

當時的臺灣既然已經進入中華民國2.0南京國民政府體系,自然不可能與中國法幣完全脫鈎,當時的臺幣在19466月時,是以官定1:30的比例兌換中國法幣,這是個災難的開始,為了支應國共內戰的需求,臺灣的農產物資例如米、糖等…源源不斷地被政府強制收購運往大陸,而大陸中央政府卻是支付快速貶值的中國法幣給臺灣,這形同把通膨輸入臺灣,人民苦不堪言。因為國民政府在大陸恣意地印紙鈔,導致中國法幣從19458月至19488月,三年間整整貶值了一千倍,因為臺幣與中國法幣連動緣故,所以臺幣也跟著貶值。當時大陸的公務人員領到月薪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快到黑市用中國法幣購買銀幣,好抵抗通貨膨脹。

 

            上海銀行 1948 

             1948年上海地區銀行開始因為貨幣快速貶值而發生民眾擠兌

 

臺幣不但貶值,而市場上的農產品也因為被大量運往內戰前線,缺貨而導致價格上漲,這真是兩邊夾擊。當時臺灣人手上的臺幣購買力天天下降,而物品的真實價格卻因為缺貨天天上漲,加上基層官員貪腐,終於在1947228日爆發二二八事件。三個月後,陳儀的長官公署被撤銷,個人被撤職查辦。臺灣政府機構改名為省政府,魏道明出任臺灣第一任省主席。其實陳儀治臺失敗不全然只是下層官員貪腐,上層官員對經濟與財務管控的判斷錯誤也是因素之一。臺幣狀況的惡化並沒有因為魏道明到任而有所改善,1949年五月發行的臺幣,其最大面額已攀升到壹萬圓。

 

    舊臺幣壹萬.jpg

    舊臺幣壹萬02.jpg

   1949年五月臺灣銀行發行面額壹萬圓的臺幣(舊臺幣)

 

 

233136kqi.jpg

233145wTu.jpg

1949年國民政府被迫離開南京前往臺北,在南京等候船隻的影像

 

1946年到19496月,臺灣省政府透過臺灣銀行發行的紙鈔,後世稱為『舊臺幣』。19496月有鑑於舊臺幣的貶值,臺灣省政府再次透過臺灣銀行發行『新臺幣』,新臺幣與舊臺幣的兌換比例為1:40000,也就是四萬圓舊臺幣只能換壹圓新臺幣,相信終戰後握有大筆舊臺幣的人聽到這個宣布後,眼淚絕對會掉下來。該年底,南京國民政府流亡臺北並定調『銀圓臺幣』與『新臺幣』的兌換比例為1:3。為了取信於民,旋即發行含有金屬銀的『銀圓臺幣』伍角,這枚伍角『銀圓臺幣』重5公克,成色72%,等同於三張橘色伍角新台幣紙幣。

 

21847051426505_791.jpg 21847051426505_138.jpg

  1949年臺灣銀行發行的『銀圓臺幣』伍角

 

若按金屬白銀的重量來換算,1枚袁大頭可以換6.75枚伍角『銀圓臺幣』,但是若按當時臺北國民政府的公告,1枚袁大頭僅能換得6枚伍角『銀圓臺幣』。所以這枚伍角『銀圓臺幣』的法定面額顯然被高估,正因如此,當時東南亞出現不少含銀量不高的偽幣。臺北國民政府刻意讓這枚銀幣的購買力,大過於貨幣本身金屬銀的價值甚多,意在重新建立臺幣的威信,因此這枚銀幣就成了國民政府在臺灣唯一曾經發行且流通的銀幣,至此臺灣的貨幣在與大陸歷經四年驚濤駭浪的連動後,再次脫鈎各自走各自的路。

 

  601352995.png

1949年臺灣銀行發行的『新臺幣』伍角。

 

 

延伸閱讀

getImage.jpg

解碼臺灣史1550-1720,翁佳音, 黃驗,遠流出版社,2017

 

少年臺灣史.jpg

少年臺灣史,周婉窈,玉山社,2014

 

 

後記

ADAGIO  華順文化 是臺灣第一家 文創主題 鈦餐具品牌。

Adagio 華順文化 Facebook:

CCWS 華順文化 Facebook:

 

相關文章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八期,用錢看臺灣史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九期,電視劇《傀儡花》的時代背景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十二期,電視劇《一把青》的時代背景

 

 

 

 

 

arrow
arrow

    ccws08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