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GIO 華順文化微雜誌              第八期 

用錢看臺灣史

 

在過往的歷史中尋找有趣的文創題材是華順文化努力的目標。

 

 

 

I. 臺灣國際貿易千年史

人類的起源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熱門課題,每每有新的考古證據就會有新的詮釋,並且推翻舊理論。有關於人類的起源,更詳細的說明請參考我們的另一篇文章:ADAGIO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二十八期,"東亞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競合"....

 

5萬年前『華南原住民』後裔有一小支曾經涉水來臺成為台東常濱文化與台南左鎮文化的主人,因為當時處於冰河時期,臺灣海峽海水很淺,人類與動物可以直接涉水過來。台東常濱人與台南左鎮人後裔並沒有存活至今,他們僅是臺灣遠古人類之二,但不是現代臺灣原住民基因上的血緣祖先。現代臺灣原住民基因上的血緣祖先是比常濱人更晚,約末8~6千年前,才從華南渡海來臺,是屬於『華南原住民』後裔的其中一小支,之後這批先民甚至於進一步從臺灣向南渡海進入菲律賓群島,並往南太平洋諸島開枝散葉。臺灣原住民的祖先渡海來臺的時間點比華夏集團的形成足足早了4千年,所以臺灣原住民無論是語言還是文化上,都沒有受到華夏集團洗禮與影響。

 

201212-07-01.jpg p145.jpg

臺灣平地的平埔族原住民

地圖 41.jpg

西元1624年以前,漢人並沒有大量移民臺灣,臺灣的平地住著平埔族原住民,山區則是高山原住民。原住民沒有文字,政治上有幾個部落聯盟的小王國,例如中臺灣的大肚王國( ? - 1732)範圍從今日的彰化到桃園,或是南臺灣的大龜文王國( ? - 1875)範圍大概是今日枋寮以南至整個恆春半島。大肚王國是由幾個平埔族所共同組成,例如巴布拉族貓霧捒族巴則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而大龜文王國則是排灣族。

 

 

原住民社會生產型態為,以漁獵等活動為主的採集經濟與兼營某種程度的鋤耕農業,是處於一種封閉性、自給性的自然經濟。當時臺灣偶爾會有周邊國家的漁船靠近捕撈,或是商船為避風浪,靠岸進行食物淡水運補。島上原住民就藉著這些外來漁船或是商船靠岸的機會進行零星國際貿易。當時臺灣原住民靠出口鹿皮、鹿肉干、硫磺與豐田玉,換來進口玻璃、銅器、鐵器、瓷器。而進行交易的貨幣大抵是採用中國宋國(宋朝)、明國(明朝)貨幣,或是中南半島政權(越南)的貨幣,時間大概從西元960 – 1624年。其實在鄭成功來臺之前,臺灣內部的原住民社會並沒有使用貨幣的習慣,社會還是處於以物易物的原始經濟狀態,銅錢主要是透過與島外商船交易時流入,而部分原住民甚至於把這些貨幣視為裝飾品,這正是為何臺北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部分唐宋銅錢都有小孔的原因。

梅花鹿 02.jpg  21540762318986_555.JPG

臺灣梅花鹿與花蓮出產的豐田玉

十三行五銖.jpg

臺北十三行遺址出土,南北朝時期的五銖錢,可能是唐宋時期流入北臺灣

 

在大航海啟蒙時代,荷蘭從葡萄牙手中搶得部分東亞貿易航權後,於1602年在印尼的雅加達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VOC),1609年荷蘭船隊從雅加達北上抵達日本。從此日本也加入對臺灣貿易的行列。1624年荷蘭開始殖民臺灣,當時圍繞臺灣周邊的貿易大抵是,本島出口以鹿皮、鹿肉干、糖、稻米、硫礦為大宗,而進口仍是以玻璃、銅器、鐵器、瓷器為大宗。

285c-fypsqka5179144.jpg

鄭芝龍的走私船

 

轉口貿易有來自明帝國(明朝)的生絲、瓷器、絲綢、黃金、藥材,透過福建鄭芝龍走私集團的短程船隊先運抵臺南的安平港或嘉義的笨港等待。之後荷蘭VOC季節性長程船隊則會從南洋運來五金、香料、胡椒、琥珀、錫、鉛、鴉片,在臺灣卸下明帝國需要的份額,回填鄭芝龍集團運來的明國物產,然後繼續北上航向日本。

 

同理,回程將日本生產的白銀在臺灣卸下,然後再透過鄭芝龍集團短程船隊轉運進明帝國。為此,在臺灣流通的貿易貨幣除了先前的中國銅錢、越南銅錢外,1624年後更加入了日本銅錢與荷蘭銀幣。當時,荷蘭的船隊素有海上馬伕暱稱,主攻長程國際貿易,而鄭芝龍走私集團則主攻短程的區域轉運。

熱蘭遮城.jpg

1624年荷蘭人在臺南安平建立的熱蘭遮城

熱蘭遮城-2.jpg

熱蘭遮城局部圖(現在的安平古堡遺跡)

 

 

 

 

II. 錢幣的考古價值

今日雲林縣北港鎮到嘉義縣新港鄉一帶,古稱笨港,是明清時期漢人移民台灣最重要的渡口,2003年自然科學博物館在笨港進行考古挖掘,出土很大量北宋(宋朝)、明帝國(明朝)、清帝國(清朝)、日本與越南的古銅錢。從可辨識的銅錢分析其比例如下表:

 

中國銅錢 72.46%

越南銅錢

日本銅錢

宋帝國(宋朝)

明帝國(明朝)

清帝國(清朝)

6.72%

1.54%

64.20%

22.86%

4.71%

 
 

其中出土的宋帝國銅錢例如宋元通寶(西元960 - 976),元豐通寶(西元1078 - 1085)…等等。而明帝國銅錢則有萬曆通寶(西元1563 - 1620)…等等。至於清帝國銅錢例如康熙通寶(西元1654 - 1722)、乾隆通寶(西元1711 - 1760)、嘉慶通寶(西元1760 - 1820)最多。明帝國因為斷斷續續從1371-1567年實施海禁,所以笨港遺址出土的明帝國銅錢比例最低。出土的越南銅錢則有元豐通寶(1251 - 1257)、大和通寶(1443 - 1453)一直延續到清帝國時期的越南貨幣都有。日本的則有元豊通寶(1659 - 1685)、寬永通寶(1626 - 1708)..等等。從越南錢作工可以比較出,北宋工藝技術遠遠在越南之上。日本政府也從1633-1853年實施海禁,所以日本的銅錢比例也不高。從這批出土銅錢的比例分析可以看出,在古代臺灣與中南半島(越南)的貿易著實非常熱絡。

宋錢.jpg

與笨港遺址同款的銅錢

 

地圖 72.jpg

面對來自西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宋帝國算不上武力強大國家,但文化與經濟表現亮眼,社會非常富裕,貨幣發行量幾乎是前朝唐國(唐朝)的20倍。宋錢在東亞是信用可靠,流通方便的強勢貨幣,獲周邊國家人民的普遍信任與持有,就如同今日的美金,這導致宋國的銅錢大量流入周邊國家,當然也包括臺灣。宋國製作銅錢的最初目的是了自己國內商業交易的便利性,這些銅錢從銅礦開採到鑄幣成銅錢,成本其實不低。但是宋錢因製作精良,導致意外流入東亞周邊並成為東亞流通貨幣,對宋國而言這其實很傷,意謂宋國得再花預算製作更多的銅錢供市場使用,而周邊國家卻幾乎成本,就有現成且具公信力的貨幣(硬貨)可以流通。宋錢一度因大量外流,導致國內貨幣供給不足,意外造成經濟衰退,宋國政府為了防止衰退情況惡化,多次下令禁止攜帶貨幣離境,但效果始終有限。

 

西元1279年後宋帝國雖然被蒙古人滅了,但是東亞周邊國家例如日本、越南仍然仿用宋帝國的年號發行銅錢,目的當然就是為了進行跨國貿易,因為宋錢信用好,東亞周邊國家認同度高。乾隆三十年(1765),鳳山縣教諭朱仕玠在《小琉球漫誌》提到,民間的臺灣人喜歡用宋錢。此外,乾隆三十七年(1772),時任臺灣海防同知朱景英在《海東札記》也有同樣說法。這些宋錢應該是隨著往來東北亞與東南亞的貿易船而進到臺灣的。因日本貿易錢與越南貿易錢也是仿宋國形式鑄造,所以朱仕玠朱景英極有可能把日本貿易錢與越南貿易錢也都誤認為宋錢。當時臺灣是清帝國最東邊的國土,經濟狀況原比大陸內地落後很多,市場能有幾個銅錢供小額買賣已經算是不錯了,臺灣老百姓哪有那個腦筋去計較是那個政權發行的銅錢呢?()

 

pongkang.sugar.jpg

笨港清代製糖業發達(引自經典雜誌216期)

1384062013-3387777881.jpg

笨港遺址出土的中國陶瓷

 

在笨港的南方也就是臺南市新市區的社內遺址發現了荷蘭小面額的金幣,上面刻著1640 Zeelandia 2 S (2 Stuvier),另一面則是刻著獅子持劍,這是臺灣考古所發現最早的荷蘭銀幣,這證明荷蘭統治時期(1624 - 1662),荷蘭人直接利用銀幣與臺南新市區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進行貿易。另外,在屏東縣恆春鎮社頂遺址的排灣族墓穴,也出土了西班牙 8 Reales 的銀幣,銀幣印有Carolus III,1785的印記,足以見得作為當時世界最為流通的西班牙銀幣,可能曾經被外來的貿易船用來與排灣族進行交易,當然也有可能是與漢人交易時間接獲得的。(盧泰康,"臺灣南部考古出土與傳世的西方銀幣研究")。

銀幣 1.jpg

與遺址出土同款的銀幣

 

其他考古出土的銀幣,還有例如在臺南市南區水交社漢人墓葬群發現一枚印有 1 Reales,1800,Carolus IIII的西班牙銀幣。同樣在臺南市南區,晉江誥受朝議大夫張虞廷(1894歿)墓穴發現,1869年,8 Reales,老鷹圖案的墨西哥銀幣。同樣是屏東縣恆春鎮社頂遺址的排灣族墓穴,也發現另一枚1862,8 Reales,老鷹圖案的墨西哥銀幣。同樣是張虞廷墓穴也發現另一枚日本壹圓龍銀,上面刻著明治二十年(1887),足以見得,日本龍銀在日本統治臺灣之前就已經傳入臺灣。甲午戰爭後,日本開始殖民臺灣,並且引進明治二十八年龍銀,為了與母國的流通市場區隔,據說在銀幣正面打一個"銀"字作為殖民地專用的記號

銀幣 2.jpg

與遺址出土同款的銀幣,及日本殖民臺灣後引進打"銀"版的龍銀(明治二十八年)

 

銀是全世界共同認定有價值的貴重金屬,因此採用銀作為國際交易媒介比較能獲得全世界各地消費者的一致信賴與認同。一枚全世界通用的標準銀圓(銀幣)重量約重0.72兩(相當於27公克),其中銀的成分約90%,其餘的10%成分包含鎳、銅等其他金屬。加入其他金屬的目的是為了增加銀幣的硬度,好延長貨幣的使用壽命,這個標準最初是由西班牙人於十三世紀所定下的,在往後六百年的時間裡,各國為了貿易方便也大都沿用這個標準,因此銀幣幾乎成了當時全球貿易的共同貨幣。當然!每國家的造幣技術不一,所以重量也會略有增減。西班牙銀幣正面往往是西班牙國王的側面雕像,當時臺灣人不瞭解世界局勢,就把這種有頭像的銀幣稱為『佛頭銀』。臺灣不少現存清代的買賣契約內容,都出現以『佛頭銀』作為計價單位的紀錄。

 

銀幣相較於元寶的最大進步在於造幣技術的精進,銀幣是由精密的造幣機器所製作,一般民間人士通常不具備這樣的技術,所以被仿冒出來的銀幣多半質感不佳、容易辨示,因此銀幣作為硬貨幣的被信賴度很高,這也是為何十六 ~ 十九世紀,東南沿海的清國人民即便知道西班牙人的佛頭銀只有九成的成色,但是還是喜歡用佛頭銀作為貿易貨幣的原因所在。

 

 

 

 

III. 鄭氏集團與東寧王國

臺灣的土地面積是中國大陸的0.37%,是日本的9.4%,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明顯的考古證據顯示在荷蘭殖民臺灣前,臺灣曾被周邊的國家所征服。當時臺灣住著為數約十萬的原住民,漢人的數目僅極少數而且幾乎都是大陸沿海一帶的走私集團或海盜。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科恩(J. P. Coen)雷約生率領600人進攻澳門,遭葡萄牙與西班牙聯軍擊退,後轉往澎湖,在風櫃尾興建城堡。1624年,明帝國福建巡撫南居益派兵包圍風櫃尾城堡,經激戰八個月後,明帝國與荷蘭雙方達成協議同意摧毀風櫃尾城堡與砲臺,轉進不屬於明帝國版圖的臺灣島,開啟臺灣的荷蘭殖民時期。1624年荷蘭人進入臺灣後開始經營臺南一帶,後來逐漸延伸到高雄。荷蘭人招募福建南方的漢人來臺灣為荷蘭東印度公司(VOC)栽種甘蔗、稻米,並銷往世界。一直到1662年荷蘭人被鄭成功打敗並且退出臺灣時,臺灣的漢人最多也才三萬多人。

鄭成功.jpg

           鄭成功畫像

 

明帝國的正統皇帝崇禎在1644年自殺後,明國算是滅亡了。但是明國皇室的其他旁支尚有幾股力量盤據在中國大陸華南一帶頑強抵抗女真人(清帝國),史稱南明王朝,其中一支就是盤據在福建附近的鄭氏集團。1645年鄭芝龍與其弟鄭鴻逵於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改元『隆武』,隔年鄭成功領軍多次奉命進出福建、江西,與清軍作戰,頗受隆武帝器重。1646年鄭芝龍不顧鄭成功與鄭鴻逵的反對,決定北上降清。同年八月,清軍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在汀州遭清軍俘虜,之後絕食不屈而亡。

 

隆武帝死後,鄭成功雖然與其他的南明集團共同推舉南明永曆皇帝為共主,但現實上卻是不同勢力各自努力。為了經營自己的地盤,1651年鄭成功委託日本九州肥前藩為其鑄造永曆通寶銅錢,因為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是肥前藩平戶島人(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所以鄭成功與日本的關係一向很密切。鄭成功鑄造的永曆通寶銅錢,採用篆書字體明顯與其他南明集團的銅錢不相同,這批鄭氏永曆通寶大抵只流通於福建、廣東沿海一帶的鄭氏勢力範圍,當然也包括當時臺灣的臺南與高雄一帶。

 

鄭成功死後,兒子鄭經繼承父親的藩王頭銜,將駐軍地由福建廈門轉移往臺灣臺南。1663年鄭經抵達臺灣時,稱自己的勢力範圍為東寧王國。東寧王國的範圍大約是今日臺南、高雄一帶,含漢人、原住民人口約二十萬人左右。1674年鄭經再次委託日本代為鑄造永曆通寶銅錢,所以鄭經鑄造的永曆通寶銅錢就成了唯一在臺灣發行的東寧王國貨幣。鄭經以東寧王國名義同日本及英國貿易,但是東寧政權只維繫短短的20年就被清國(清朝)消滅了。值得留意的是,鄭氏集團的銅錢裡面包含很多密碼,原本正版的『曆』字內部,上半部應該是『雙禾』,下半部應該是『日』,但是鄭氏草書版銅錢卻用『雙木』取代,而行書版更用『找』取代,至於隸書版因為沒有其他南明集團使用,所以很好被辦示與區別。

東寧.jpg

鄭氏集團貨幣

 

 

 

 

IV. 清國(清朝)時期

福建首府在福州市,早在1649年還是順治帝時就已經設立福州鑄幣局簡稱寶福局。漳州地處福建東南邊緣,山川阻隔交通閉塞,自古以來皆遠離政治中心。為了籌備對臺灣用兵軍餉,1680年福建巡撫奏准設立漳州鑄幣局(寶漳局)。1683年施琅率清國(清朝)水師三萬多人,戰船三百多艘從福建漳州東山島出發開始攻打澎湖與臺灣,鄭經幼子鄭克塽投降,東寧國覆滅。寶漳局的設立純粹是軍事目的,1680年成立1682年關閉。

 

寶台.jpg

寶台局與寶福局發行的銅錢

 

清帝國治臺初期勢力範圍大概只有嘉義、台南、高雄一帶,一直到了甲午戰爭前,清帝國在臺的政治勢力範圍才遍及全臺。鄭成功統治臺灣初期,連同隨鄭成功一起來的軍人、家眷及荷蘭時期的華工,漢人的總數將近十二萬人,已超越當時的臺灣原住民人口總數,成為臺灣當時最大的族群。

001 臺灣縣大傑巔等社熟番-2.jpg   040 荷蘭-02.jpg

乾隆  <皇清職貢圖> 中的台南平埔族原住民(大武壠族)與荷蘭人 (1751年)

 

1683年臺灣局部被清帝國康熙皇帝納入版圖,五年後也就是1688年決定在臺灣設立寶臺局,開始回收鄭氏集團發行的永曆通寶銅錢,並將之熔化改鑄成臺灣特別版的康熙通寶銅錢,這款臺灣特別版的銅錢直徑約24 mm,背面同時有滿文及漢文的臺字,這是臺灣首枚印有臺灣符號的貨幣,暱稱小臺。小臺比大陸同款貨幣略小重量也輕,每貫計重不足6斤,每三文小臺僅值大陸同款貨幣二文,發行目的是為了發放駐臺官兵的軍餉,然而駐臺官兵拿到該銅錢回到大陸消費時,常與大陸的商家引起糾紛,為此小臺僅鑄造三年便停鑄。

 

清帝國乾隆皇帝繼位後,臺灣流通的銅錢其實大量混雜有宋朝、日本、越南還有清國銅錢,小臺銅錢反而是少數。隨著島內局勢逐漸穩定下來,為了強調女真人(清帝國)的統治權,乾隆皇帝所發行的寶臺局銅錢背面不再保留漢文而只有滿文,左邊是滿文的『寶』字,右邊是滿文的『臺』字,由福建寶福局代為鑄造。此外,乾隆皇還有委請寶福局鑄造紀念版直徑27mm類似小臺的康熙通寶史稱大臺,唯數量不多。嘉慶皇登基後甚至於不再鑄造臺版貨幣,臺灣市場流通與中國大陸市場相同的銅錢。

 

臺灣原生山茶.jpg  s-l500.jpg

    臺灣原生山茶(左,摘自小農主義),與日治時期出口的臺灣烏龍茶(右)

 

臺灣原本就有野生茶種,稱為『臺灣原生山茶』(Camellia sinensis f. formosana),與斯里蘭卡的阿薩姆茶種十分相似,在臺灣中南部海拔250-1650公尺的山區很常見。後來福建泉州府安溪的移民引進福建茶種例如鐵觀音茶與烏龍茶,北部低海拔山區才普及種植福建茶種。到了清國(清朝)中葉時,臺灣的野生梅花鹿已經不多見,此時臺灣出口的項目主要是糖、茶葉、樟腦、稻米、硫礦。清國雖然沒有實施海禁,但初期消極治理臺灣,僅允許臺灣與福建的港口對開船隻,不准臺灣與其他國家船隻貿易往來。鴉片戰爭,清國戰敗被迫開港,1858年臺南的安平港及臺北的淡水港成為對外開放的國際港,因為茶葉產地多半集中在北部,所以臺北的大稻埕逐漸因製茶與茶葉貿易而繁榮,當時茶葉出口總值佔全臺灣物產出口總值的一半以上。

 

按記錄從1888年到1894年從外部流入臺灣的墨西哥銀幣每年平均2443千銀元,相信多半是用來支付臺灣出口茶葉、蔗糖的費用,而每年從臺灣流出的墨西哥銀幣也有953千銀元,這意味清國末期墨西哥銀幣作為高面額貨幣,在臺灣流通的情況非常普遍。

 

1874年南臺灣發生『牡丹社事件』,事件的發生不但暴露清國在海防上的漏洞,也間接提醒清帝國皇帝,日本正在崛起。為了強化臺灣海防所推動的所有現代化努力,其中一項就是於1885年成立臺北『機器局』。這個機器局負責製作臺灣所需要的槍砲、火車零件及鑄幣。大約是1893 - 1894年間,第三任臺灣巡撫「邵友濂」委託台北『機器局』生產臺灣史上第一枚刻有臺灣字樣的銀幣。這枚銀幣的面額只有標準銀幣的十分之一,是枚很小的銀幣。早年臺灣的富裕人家喜歡用這枚銀幣作為鈕釦,縫在小孩外套上以祈求平安。

光緒元寶臺灣.jpg

臺灣首枚刻有臺灣字樣的銀幣(1893)

 

 

 

延伸閱讀

getImage.jpg

 解碼臺灣史1550-1720,翁佳音, 黃驗,遠流出版社,2017

 

少年臺灣史.jpg

少年臺灣史,周婉窈,玉山社,2014

 

後記

ADAGIO  華順文化 是臺灣第一家 文創主題 鈦餐具品牌。

Adagio 華順文化 Facebook:

CCWS 華順文化 Facebook:

 

相關文章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八期,用錢看臺灣史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九期,電視劇《傀儡花》的時代背景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十二期,電視劇《一把青》的時代背景

 

 

arrow
arrow

    ccws08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