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GIO 華順文化微雜誌                           第二十八期 

東亞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競合

 

從陝西、河南一帶發跡的華夏集團(漢人),以較高文明的姿態環顧四周,並自恃為皇天后土之中心,為此,陝西、河南一帶自古便有『中原』、『中土』、『中州』或『中國』之稱謂。華夏集團對於自己以外的其他族類,皆視之為未開化之野蠻族裔,尤其針對游牧民族。但事實上,根據考古研究顯示華夏集團之所以崛起的真正原因,著實是因為在與遊牧民族交往過程中,吸收大量來自中亞較先進文明所致,為此,我們期盼用比較客觀的觀點,來探討歷史上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之間的競合與紛紛擾擾。

 

 

1.人種起源

人類的起源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熱門課題,每每有新的考古證據就會有新的詮釋,並且推翻舊理論。目前最新的考古共識是:人類與黑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大約在距今500萬到700萬年間,人猿與黑猩猩才從演化的道路上分途,之後人猿陸續演化成好幾種古人類,例如巧人(200萬年前)、亞洲直立人(50萬年前)、智人或古現代人(25萬年前)…

 

人類起源 02c.jpg

 

『智人』(Homo sapiens)或另一種稱呼為『古現代人(Early modern human)』是目前生活在地球上之人類的血緣共同祖先。1967-1974年間在非洲埃塞俄比亞(Ethiopia)奧莫國家公園(Omo National Park)出土的奧莫遺骸可追溯到20萬年前,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已知最古老的智人化石。但更新的研究顯示智人可能在演化史出現的時間可能還要更早。比智人更早出現在演化史上的姊妹人屬還有64萬年前出現在非洲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與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同一祖先的人群在兩地獨立演化超過五千年,基因就會開始出現差異,而且分開時間越久,基因差異越大。智人、尼安德塔人與丹尼索瓦人的基因差異雖然很大,但通婚後可以生出具有繁殖能力的下一代。

 

智人、尼安德塔人與丹尼索瓦人為什麼要離開非洲?有兩種可能原因,此時的人類的生存方式主要依靠狩獵、採集果實、種子。第一種可能,在間冰期地表溫度上升後,綠葉植物茂密生長,隨著這些小型哺乳類動物例如兔子、狐狸、山羊的遷徙而走出非洲,哺乳類動物是古人類很重要的肉類蛋白質來源,尤其是比較沒有攻擊性的中小型哺乳類動物。換言之古人類是為了追捕獵物而離開非洲。第二種可能則是在小冰河期,地表溫度下降天氣變得乾燥而且缺雨,綠色植物不易生長,中小型哺乳類動物不易生存,大型哺乳類動物例如長毛象、長毛犀牛、麋鹿等等,為了尋找食物而遷徙離開東非,作為生態鏈一環的古人類也追隨大型哺乳類動物離開非洲進入亞洲。離開非洲後的尼安德塔人族群主要生活在歐亞大陸的西半部如歐洲、中東一帶,而丹尼索瓦人族群則是繁衍於歐亞大陸的東半部如東亞、西伯利亞南部。

 

人類起源 04b.jpg

                     人種演化路徑

 

2019 年人類學家在希臘南部的 Apidima洞穴中發現了21萬年前的智人遺骸和17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遺骸,比之前在歐洲發現的智人化石紀錄早15萬年,但是這些古人類的後代並沒有生存至今。智人離開非洲的路線有兩派說法,北方路線與南方路線。北方路線是指智人從埃及與以色列接壤的西奈半島進入亞洲的黎凡特,之後北上進入歐洲。在以色列的QafzehEs-Skhul洞穴中發現了早期智人的化石,其年代可追溯到8-10萬年前,但是這些古人類似乎在7-8萬年前就已經滅絕或退回非洲,也有可能是被為逃離歐洲冰河期而南下的尼安德塔人所取代。所以這批古人類也不是現在地球人類血緣上的祖先。

 

南方路線學派認為,遠古時期非洲大陸氣候多變, 6-7萬年前可能出現一段短暫溫暖時期,非洲大陸東部和南部之間一條綠色潮濕走廊打開,智人從東非出發經阿拉伯半島南方亞丁灣的一處很窄海峽,從今日非洲的吉布地進入阿拉伯半島的葉門,該項研究報告發表在2019年的《自然科學報告》。離開非洲進入阿拉伯半島的智人繼續北上進入近東(near east)地區,與當地少數尼安德塔人混血成現代高加索人種的祖先,這批混血古現代人其中一分支,繼續向東行的過程再與另一種古人類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進行二度混血,成了蒙古利亞人的祖先,約末4-5萬年前這批蒙古利亞人祖先從今天的緬甸進入雲南之後在地理中國開支散葉,我們姑且稱呼這支東亞蒙古利亞人的共同祖先為『華南原住民』。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猿人被歸類為50萬年前演化出來的亞洲直立人,這批亞洲直立人最晚於7萬年前早已經滅絕,沒有存活下來的原因可能是近親繁衍導致基因變差,也可能是食物不足族群無以為繼...。在演化的道路上,北京猿人只能算是現代人演化旁支的『遠遠親』,不是現代人基因上的血緣祖先,換言之,就算古現代人與北京猿人發生通婚也無法繁衍後代。2003年於北京發現的田園洞人(Tianyuan man),這種生存於4萬年前的古現代人才是本文所提的『華南原住民』後裔之一。

 

約末4萬年前『華南原住民』後裔的其中一支從華南北上,這批4萬年前北上的『華南原住民』後裔部分就此留在北方成了蒙古人、滿人、朝鮮人的共同祖先,也有部分從西伯利亞遠東地區渡海進入日本成了日本原住民的祖先,現代的日本人是後來東渡東亞人與日本原住民混血的後代。約末1.5萬年前,當時因為處於冰河時期的低溫,部分留在北方的『華南原住民』後裔可能為了追逐大型哺乳類動物例如猛瑪象、麋鹿而繼續向北遷徙,渡過了白令海峽淺灘進入美洲阿拉斯加,成了北美印地安人的祖先。約末1.2萬年前北美印地安人開始南下進入南美洲,成了南美印地安人的祖先,所以美洲印地安人與北京田園洞人在基因上有某種程度的重疊。

 

目前居住在中國大陸上的民族未必與4萬年前的『華南原住民』有直接血緣上的關連,『華南原住民』畢竟是屬於古人類基因,其開枝散葉的後代在經過四萬年的分途演化後,早已出現程度不同的基因差異。目前中國大陸上的民族現況應該是最近這八千年內,民族遷徙與融合的結果,例如漢人文化上的祖先夏人(夏朝人),有科學家主張夏人應該是起源於西伯利亞葉尼塞河流域的羌族,於八千年前因氣候變冷,離開塞尼塞河南下,才進入黃河上游的陝西、河南一帶成為後來華夏集團(漢人)的祖先。

 

5萬年前『華南原住民』後裔有一小支曾經涉水來臺成為台東常濱文化與台南左鎮文化的主人,但是他們的後裔並沒有存活至今,當時的臺灣海峽正處於小冰河期的淺灘。現代臺灣原住民基因上的血緣祖先是比常濱人更晚,約末8~6千年前,才從華南渡海來臺,也是屬於『華南原住民』後裔的其中一小支,與華夏集團祖先在基因上幾乎是平行發展的種族,之後這批臺灣先民甚至於進一步向南渡海進入菲律賓群島,並往南太平洋諸島開枝散葉。

 

在學術上,人種的歸類方式總是意見分歧且爭論不休,本文我們決定採用最簡單也通俗的外觀分類法,將人種分為三類:

(1) 尼格羅人(黑種人),皮膚黝黑,黑色毛髮、捲髮,圓臉短額、低鼻樑,黑色眼珠(虹膜)。

YZ02 尼格羅人種.jpg

 

(2) 高加索人(白種人),白或淺膚色,金或褐色毛髮,橢圓長臉長額、高鼻樑,藍或綠色眼珠(虹膜)。

YZ01 中東白人.jpg

 

(3) 蒙古利亞人(黃種人),黃或棕膚色,黑色毛髮,橢圓方臉短額、中等鼻梁,黑色或褐色眼珠(虹膜)。

YZ04 阿卡族.jfif

 

 

 

 

2.農耕文明

野生小麥最早發現於安托利亞高原及向東延伸至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的這一狹長地帶,該域屬地中海型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為了熬過漫長炎夏,小麥自然演化成一年生草本植物,種子在冬季到來前萌芽,然後以幼苗形式熬過冬天,到了春季時迅速拔高開花結實,直到酷夏到來前母株死亡,留下在土壤中休眠種子等待下一個冬季到來,這種一年生模式,迫使得植株會把營養儘量保存於種子中,有別於其他植物,這正是小麥得以成為人類主食的關鍵因素。

 

野生單粒種小麥(Einkorn wheat)長久以來一直都在肥沃月灣和安托利亞山區自然生長,分佈範圍很廣甚至於延伸到巴爾幹半島和死海附近的約旦。這是一種短的野生小麥品種,通常不超過70公分高,種子可食用但產量不高。很多野生穀物的種子成熟後會自然脫落並掉落地上,隔年發芽為成株,單粒種小麥亦是如此年復一年。但是極少數單粒種小麥可能在自然的情況下突變,突變株的種子成熟後不會脫落而是結成一串麥穗,這種麥穗只有在麥桿腐爛後才會整穗掉落到地上,但是這種突變株的麥穗因為太多種子靠在一起,以致於掉落後容易腐敗甚至於感染,為此,突變株的單粒種小麥在自然狀態下幾乎無法自然繁殖。

 

約末三萬年前在黎凡特(Levant)附近出沒的獵人就已經知道單粒種小麥的種子可以食用,而且在採集小麥的過程只會採集突變株,因為採集一整穗,至少數十粒種子的方式顯然比一粒一粒從地上撿拾掉落種子來得有效率,但是這個意外之舉卻開啟了古現代人馴服小麥的契機。約末一萬年前路過黎凡特的獵人在營地嘗試將野生小麥製成麵包的過程中,可能無意中掉落了一些種子,隔年當獵人再度回到營地時卻意外發現營地附近長出全是突變株的小麥,之後獵人決定定居下來並以人工栽種方式,種植這種突變株小麥,而且驚訝地發現其收成量,竟比採集野生小麥還高,於是日常生活就從原本游獵採集變成定居農民。農民每年刻意保留一些種子是來自麥穗飽滿、麥桿粗壯的母株,作為培育下一年小麥的種子,年復一年,人工馴化的小麥產量越來越多,與野生小麥的差異也越來越大。

單粒小麥.jpeg

         左:山羊草(Speltoides),右:單粒種小麥(Einkorn wheat) 

 

節節草.jpg               雙粒小麥02.jpg

  左:節節草(Tauschii),右:雙粒種小麥(Emmer wheat)

獵人變成農民後,為了穩定獲得肉類蛋白質,農民也開始嘗試捕捉野生山羊、野豬、野牛進行馴化及繁殖。單粒種小麥(Einkorn wheat)與野生山羊草(Speltoides)在自然的情況下發生物種雜交,產生了野生種的雙粒種小麥(Emmer wheat),農民意外地發現雙粒種小麥比單粒種小麥種子更大且產量更好,於是紛紛改種雙粒種小麥。黎凡特地區的農民究竟何時開始馴化野生種雙粒種小麥(Emmer wheat)已不可考,但據信應該是發生在單粒種小麥被馴化的幾百年後。約末八千四百年前,人類再度意外地發現雙粒種小麥與節節草(Tauschii)雜交可馴化成新的六粒種小麥(Hexaploid wheats),這款六粒種小麥的產量更高,與今日普通小麥已相差無幾。於是這種新品種小麥便以珍貴種子之姿迅速傳播至歐亞大陸各地。

 

狗尾草.jpg 狗尾草 02.jpeg

                         狗尾草 (小米)

 

華北溫度偏低且少雨,適合栽種成長期短且耐旱作物,遠古主要作物是粟(小米),這種禾本科植物的野生種稱為狗尾草。4000年前小麥的栽種技術向東傳到了新疆,3000年前更進一步傳入今陝西省渭河平原一帶的華夏集團發源地。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因為栽種小麥導致人口成長迅速,且糧食充沛,這些人口在後來一統中原的戰爭中貢獻良多。繼承秦的漢帝國更是積極修建水利,讓更多遠離河道的旱地得以灌溉種植小麥,因而迎來『文景之治』。

 

華北地區不下雨時水分蒸發很快,這會把鹽鹼留在土壤中,渠道的水雖然可以把鹽鹼沖走,但是年復一年,土壤會越來越貧瘠而無法繼續種植小麥。唐帝國是小麥的最後光榮歲月,唐帝國總人口約5600萬人,其中北方60%,南方40%,耕地面積8~12億畝(今日中國耕地面積約18億畝),所以尚可勉強維繫。

 

在南方雨量充沛地區,主要作物是水稻。最早的野生稻被馴化極有可能起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約末8000年前種稻技術才向北傳播至長江流域,之後又更進一步北傳至朝鮮半島,約末3000年前跨海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至此東亞地區只要水量豐沛之地幾乎都會捨棄小麥改種植水稻,因為水稻的產量明顯比小麥豐富很多。

 

在中國,到了宋帝國時期,福建泉州商人,透過海運引進一種越南的優質水稻品種『占城稻』,這種占城稻從播種開始大約百天後即可收成,一年可以收穫兩次,因為成熟時間短,所以栽種週期可以刻意避開梅雨颱風季節。此外,占城稻耐旱、無須太施肥。水稻產量非常高,與播下去的種子相比通常有20倍以上的稻穀,與小麥的4倍收穫量相比可觀很多。水稻通常浸泡在水中生長,這可以避免了如麥田栽種方式因反覆灌溉,水分大量蒸發導致土地鹽鹼化。因此從北宋開始,人口迅速增長、甚至於突破一億大關,此外,南方人口也開始超越北方人口,經濟重心從此由黃河流域向南轉移到長江流域。

稻子.jpg

                     水 稻

 

 

3.游牧文明

9600年前,中東美索不達米亞的人類開始把野生山羊、綿羊圈養成家畜。這樣的農耕圈養畜牧技術約末於8000年前向北傳入黑海北岸、裏海北岸地區。距今5500年前,中亞氣候逐漸乾燥化,黑海北岸、裏海北岸地區的闊葉樹林逐漸消失,取而帶之的是雨水很少,只能生長雜草與矮灌木草原,而更東的哈薩克一帶甚至於成了半沙漠半草原的生態。

 

人類的歷史中,在家外圍圈養動物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完全是兩回事,游牧的專業技術難度其實很高,例如乳酪的發明...,游牧民除非有很重要的客人來訪,否則日常絕對不會宰羊,游牧民平時只吃乳酪來補充所需蛋白質與脂肪,羊就如同本金,乳酪則是利息,游牧民平時只吃利息不吃本金。此外,草原上水塘位置經常變來變去...,不同氣候地區適合飼養的羊品種不同,此外對氣候與草場的掌握也要很有經驗,因為技術難度高所以游牧經濟的發生其實比農業經濟整整晚了將近五千年。

羊奶.jpg  乳酪 02.png

            擠羊奶製乳酪

 

5500年前,黑海北岸草原的住民馴化了野馬,並開始圈養牛與羊,此時人類的知識已經進步到針對降雨很少的內陸草原也可以透過游牧的方式來養活人類。牧民在草原上圈養山羊、山羊吃草後可以提供游牧民肉類蛋白及羊奶,這一區的草場吃完後,就轉移到下一個草場。野馬被馴服及馬車的發明為牧民提供游牧過程的交通工具。

野馬.jpeg

                 中亞草原上的野馬

 

3000年前游牧技術從黑海北岸草原向東傳入蒙古高原,當時新疆西部的遊牧民族普遍是高加索人種(白種人),新疆東半部的游牧民族則主要是蒙古人種(黃種人),這些遊牧部落在之後的兩千年的時間裡,不斷地因氣候變遷、戰亂、四處遷徙,部落與部落間為了求生存也不斷地進行聯盟、對抗,通婚,這造成現在居住於新疆的民族大致上都是白種人與黃種人混血的後裔例如哈薩克族、吉爾吉斯族、準噶爾族都是高加索人種與蒙古人種混血但是外觀偏黃種人特徵而維吾爾族與塔吉克族也是高加索人種與蒙古人種混血的後裔但是外觀偏白種人特徵

游牧.jpg

           游牧經濟的發生比農業經濟整整晚了五千年

 

今日匈牙利人其實並不是匈奴人的後代,蒙古人種(黃種人)的北匈奴被漢武帝驅趕後,向西遷屣進入中亞草原,遷徙的過程不斷與中亞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進行通婚混血,歷經300年後才抵達歐洲,之後又與歐洲白種人經過千年的融合與混血,所以目前匈牙利人的基因成分絕大部分其實是歐洲的白種人。反而是俄羅斯人,因為在過往歷史中曾長期受蒙古人統治,所以俄羅斯人反而有比較高比例的東亞黃種人基因。

匈奴人.jpg 匈奴文物_黃金.jpeg

       漢代匈奴人的外觀可能比較接近今日的蒙古人

 

庫德族.jpg

漢代月氏人的外觀可能比較接近今日的庫德族人

 

斯基泰族.jpg

漢代烏孫人的外觀可能比較接近今日的東伊朗人

 

 

 

4.華夏集團崛起

4萬年前,東亞黃種人的共同祖先『華南原住民』後裔進入中國大陸這塊土地後,陸續開創出不少新石器文明,從考古的開挖證據顯示計有,仰韶文明(河南、仰韶,約末距今7000年前)、良渚文明(浙江,杭州,約末距今5300~4000年前),龍山文明(山東,濟南,約末距今4500~4000年前),石家河文明(湖北,天門,約末距今5000~4300年前),寶墩文明(四川,成都,約末距今4500~ 3750年前),三星堆文明(四川,廣漢,約末距今4800~3100年前),小河沿文明(內蒙,赤峰,約末距今5000年前),外蒙的陶爾包遺址(Tolbor,距今7000年前,陶器)。而馬家窯文明(甘肅,臨洮,距今5300年前)很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游牧文明遺址。

人類起源 05.jpg

             中國大陸各地的古文明是平行獨立發展的

 

人類文明起源於中東,也就是現在以色列、黎巴嫩一帶的肥沃月灣,及伊拉克、伊朗一帶的美索布達米亞,然後以此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傳播,中國大陸也不例外,中東文明向東先傳至新疆,然後再從新疆經甘肅傳進陝西、河南,造就了日後位於中原的『華夏文明』。

 

人類為了生活上的需要製作陶器最早起源於至今9000年前的中東,在哈蘇納遺址(Hassuna)所發現的最早陶製器具沒有裝飾圖案,也沒有上釉,是用紅褐色粘土於較低溫度燒製而成。但是在往後的幾千年裡,彩陶工藝發展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擴展幾乎達到極致,不但表面平滑,造型優美,而且裝飾有特定風格的圖案,例如鳥類或動物的幾何圖案。

仰韶彩陶.jpg

              彩 陶

 

7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彩陶伴隨著農業技術向四面八方傳播,中國河南仰紹文明(5000BC-3000BC)、黑海西北沿岸羅馬尼亞的庫庫泰尼和烏克蘭的特裡波耶文明(Cucuteni-Trypillia culture,5200BC-3500BC)、中亞土庫曼斯坦的安諾文明(5000BC-3000BC),都是同時期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向北幾個不同方向的傳播結果。此外,由於帆船的發明,海路傳播得以進行,中國東部浙江沿海的河姆渡文明(5000BC-3300BC)應該是美索不達米亞出口的彩陶,透過帆船沿海岸線遠航到東亞沿岸的結果。 (摘自”世界彩陶文化的單一起源和傳播”,絲綢之路世界遺產,2019)

商代青銅兵器 01.jpg

           青銅兵器

 

西亞和近東是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地區,青銅時代始於距55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之蘇美爾文明時期。該時期實行密集的全年農業,發展了書寫系統,發明了陶輪,建立了中央集權政府(世襲君主制),制定了法律法規,引入了社會分層、經濟和民政管理、奴隸制,並實行有組織的戰爭、醫學和宗教。青銅是紅銅與錫或鉛的合金,因為其氧化物顏色呈現青灰故名青銅。由於青銅硬度比純銅(紅銅)高,而且熔點約800℃比純銅低,所以很適合用於鑄造,尤其是兵器。約末4000年前從中亞草原傳入新疆、青海,最後到達中原。在中國,最早的青銅器發現於甘肅的馬家窯文化遺址,可能是從中亞引進的成品,但是真正普遍製造與使用則是距今3600年前的商國時期才開始。

 

5500年前,黑海北岸草原的住民馴化了野馬,之後500年,馬車在中東美索不達米亞的兩河流域一帶被發明出來,主要用途是運輸,但是到了3700年前,中東的西臺王國已經開始使用兩輪戰馬車,作為軍事武器,並且向周邊部落發起征戰。至此,馬匹與戰馬車成了關鍵國防武器。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派遣張騫通西域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取得中亞高質量戰馬與飼養戰馬的草場。

 

4000年前,中國大陸的氣候出現變化,北方開始變得乾冷,南方則是豪雨成洪災,湖泊擴大,但是位於陝西、河南一帶的中原氣候卻相對溫和穩定,這有助於發展成具備中央集權國家的條件。此時位於中原的夏部落,因為在對抗西方游牧民族軍事壓力的同時,從對手那裡學會了使用青銅鑄造武器的技術,具備此一軍事優勢,使的夏部落得以輕易打敗周邊其他黃種人部落並且壯大。根據神話傳說4000年前中原部落聯盟首領的產生方式是類似今日民主精神的推舉制。然而聯盟領袖傳位到了禹這一代時,禹卻改變了遊戲規則,排擠原接班人選,把大位傳位給了自己的兒子啟,至此,聯盟領袖產生制度,由原本的推舉制轉變為世襲帝王制,啟所建立的帝國稱為夏國。

華夏起源 04-1.png

                  華夏文明的第一個帝國-夏帝國

 

在華夏文明崛起的過程中,夏、商、周(姬)是三個先後建立並互相繼承的帝國王朝,但這三個部落幾乎是同時成形並且平行發展,事實上當時中國大陸這塊土地上的各族裔、文明都是同時且平行發展,只因為河南、山西、陝西一帶的夏、商、周部落所發明的甲骨文變成後來普遍流行的中文,因此由甲骨文立場所紀錄的文字便成了歷史正統。因為我族中心主義緣故,從華夏的觀點出發,非華夏族裔皆被視為低等文明,並冠以『夷』的稱謂,例如位於山東的『東夷』。事實上,東夷不但具有很高的文明與制度,還可以製作非常薄且輕的優質黑陶。華夏集團也會以很低俗的字眼稱呼敵對部落,例如北方的『鬼方』,西邊的『犬戎』...

 

商部落的祖先可能來自遊牧部落,當夏部落控制黃河中下遊時,商部落受夏部落統治且位於夏部落的東方。至於周部落則原本在陝西關中平原西部的漆水流域,是一個農耕部落,後來受到商部落的壓迫,遷往甘肅東面的涇水上游。早在4500年前,黃河與長江流域的部落就有在陶器刻上符號以便紀錄事情的習慣,這些符號經過一千年的使用後逐漸彙整成比較有系統的類文字,也就是後來的甲骨文。3600年前,受夏帝國統治的盟邦『商部落』因經商致富而逐漸崛起,後來更進一步取代相對沒有效率且衰敗的夏帝國,成立了華夏集團的第二個帝國-商帝國。商帝國最大的貢獻是把已經發展超過一千年的陶文彙整成比較有系統的甲骨文。

華夏起源 04-3.png

                 華夏文明的第二個帝國-商帝國

 

雙輪戰馬車.jpg

雙輪戰馬車 02.jpg

            雙輪戰馬車(摘自見證車戰時代)

戰馬車零件.jpeg

          春秋戰國時期,戰馬車的精密零件

 

約末距今3700年前,戰馬車在亞塞拜然與伊朗一帶被發明出來,製造戰馬車需要青銅製的武器、零件、甲冑、馬匹、皮革、木工匠的協助才有辦法完成,技術層次高且價格不斐,就如同現代的坦克。而且戰馬車有一固定的馭手控制馬匹,其他成員拉弓放箭或以長槍刺向敵人。中亞大草原產馬且地勢空曠,所以非常適合戰馬車的運用。馬與雙輪戰馬車循中亞草原、阿爾泰山(新疆)、青海至中原的路徑傳入中國,此時位於中原地區的商帝國在面臨來自西方游牧軍事壓力(可能是戎人)的同時,學會了使用戰馬與雙輪戰馬車的戰術,時間大約是3000年前的商末周初時期。操作戰馬與雙輪戰馬車需要高超技術,這在當時是很高科技的國防武器,與今日飛彈﹑戰機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能力製造,是同一個概念。

華夏起源 04-4.png

                  華夏文明的第三個帝國-周帝國

 

因為連年對外用兵,及內部王權之爭,在商帝國西邊的周部落趁勢崛起,最終聯合其他部落在『牧野之戰』中打敗商帝國,取而帶之並繼承其領土,建立華夏集團的第三個王朝-周帝國,時間大約距今3000年前。周帝國之所以可以在牧野之戰大敗商帝國的原因之一,是周部落在地理位置上位於商帝國西邊,這個地理優勢阻斷了商帝國繼續從中亞獲得戰馬車的最新技術,因此周部落得以用比商帝國更高質量的戰馬車,一舉擊敗商國。

 

周部落是羌族的後代,羌族是青海、甘肅一帶很古老的黃種人民族。周部落之所以能擊敗商帝國的另一個原因是與其他部落建立軍事同盟,為了感謝其他部落協助,周帝國成立後採取地方分權的諸侯制,果然不出所料,距今2771年前,周帝國西北方的戎狄部落崛起,旋即攻陷周帝國首都鎬京,周幽王兵敗被殺,周帝國結束。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在諸侯晉國鄭國的支持下將首都向東遷移至雒邑,史稱東周國,而之前已經滅亡的周帝國則史稱西周國。東周國其實是個沒有實權的政體,為此東周國時期也普遍稱為『春秋戰國時期』

 

鐵比青銅具備更高的硬度,所以鐵製武器比青銅武器更鋒利。3400年前,位於今日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原的西臺王國最先知道從鐵礦砂中冶煉金屬鐵,並且製成武器。23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煉鐵技術才從中亞傳入華北中原並逐漸普及作為武器、農具及生活用品。

 

『方』,相當於『邦』的意思。例如『鬼方』是位於商部落西北方的一個強大游牧部落,毫無疑問,鬼方是屬於蒙古人種(黃種人)的部落,與商部落時而聯姻時而交戰,是匈奴的祖先之一。早期鬼方的活動地域,並非遠在今日的外蒙古,而是在陝西、山西一帶。這些遊牧民族大致環繞著農業社會的外圈,相互錯居。一旦農業社會勢力衰落,游牧力量就趁勢崛起、進犯,同理,只要農業社會興盛,游牧力量便會被迫遠走他方。春秋戰國後期,秦國減六國統一中原後,農業社會獲得高度發展,力量漸強,戎狄等遊牧民族被迫遷往他鄉,向北進入外蒙,但是游牧民族與農耕社會的爭鬥並沒有因此而結束。

 

在人種分類上,匈奴華夏,最初都是居住在華北的蒙古人種(黃種人),也都是距今四萬年前才從華南北上的『華南原住民』後裔,但是因為經濟結構不同而演化成不同的社會結構與民族,但是由外觀可以得知,這兩民族分途演化後的基因其實也有細部差異。那些被秦帝國壓迫進而從華北北遷外蒙的蒙古人種(黃種人)游牧民族,與原本就已經住在北方的斯基泰族(塞種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遊牧民族,為了爭奪北方草原上的生存空間時而發生戰爭、時而聯盟通婚,因此在歷史上與漢帝國長期交戰的匈奴已不再是單純黃種人所建立的民族,而是一個混有黃種人與白種人的草原聯合政體,為此『匈奴』這兩個字與其爭論究竟是蒙古人種(黃種人)?還是高加索人種(白種人)?不如說『匈奴』是一個聯合部落形式的草原國家興許更為精準。

 

 

 

5.雨量決定一切

農耕經濟糧食產出穩定,較容易建立人口密集的城市與國家,相較之下,游牧經濟必須很大面積的草場才能養活少許人,所以游牧經濟很難支撐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與政體。年降雨量400毫米是農耕經濟與游牧經濟的界線,中國的萬里長城巧合的就蓋在這條雨量分界線的山脊上。在年降雨量少於400毫米的地方因為水熱條件不夠,栽種農作物很難生長也很容易讓土地鹽化甚至於沙漠化。

中國大陸雨量圖 02.png

年降雨量400毫米是游牧與農耕文明的分界線,也與萬里長城的走線不謀而合

 

年降雨量少於400毫米的區域是游牧民族活動的草原或綠洲,在這個地區雜草是很耐旱的植物,可以對馬、牛、羊提供食物與水分,而動物的奶水及肉又可為牧民提供水分與蛋白質補充。綠洲的灌溉農業可以提供少量低限度旱作,但即便如此還是很難支撐大規模人口成長,這也是為什麼古代綠洲國家規模都很小,而且相隔至少數百公里之遠,普遍來說,游牧地區的經濟大底是很貧窮的。

 

年降雨量介於400毫米與800毫米之間的區域是旱作農耕區域。至於降雨量高於800毫米的區域則屬於水田農耕區域。漢人(華夏集團)的歷史觀多半以南方農耕文明為主體來看世界,但是事實上北方游牧民族在蒙古大草原上活動近兩千年從沒有間斷過,幾次入侵南方建立政權例如北魏帝國、元帝國、清帝國。元帝國後來雖然失去南方農耕殖民地,然退回北方後依然活躍於蒙古草原上。

 

游牧經濟由黑海北岸草原東傳到蒙古高原後,第一個發展出了的東方游牧帝國就是強大的匈奴。游牧民族非常重視圍獵,這不僅是尋找食物的手段,也是訓練軍隊的上佳方法。約末秦漢帝國統一華中、華東平原之際,匈奴也在蒙古高原上忙著統一其他游牧部族,這是因為農耕文明統一後的強大壓力,迫使得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不得不進行整併成更強大組織,好應付南方農耕文明向北壓迫的歷史必然。匈奴是很多北方游牧民族的總稱,不是單一部落,從人種學來看,匈奴的最大成員毫無疑問是蒙古人種(黃種人),但是匈奴是多種族的國家,族內也有白種人部族,尤其是貴族階級,其白種人基因會較一般士兵高。

 

歐亞大草原,因地處內陸,夏季季風到不了,水熱條件不夠去發展農業經濟,所以無法繁衍大規模人口。古代蒙古高原大概最多只能養活一百萬人。把內蒙與外蒙隔開的是戈壁大沙漠。在戈壁沙漠北邊,也就是位於今日外蒙古的『鄂爾渾河谷』大草原,是一個非常適合把游牧經濟進一步發展成游牧帝國的萬中選一之地,這個河谷草原的東邊是大興安嶺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連續森林草原。『鄂爾渾河谷』盛產野馬最喜歡吃的旱生禾本科植物,例如小麥家族的冰草野燕麥,這樣的條件適合放牧巨大數量馬群,最多可達一百萬匹。附近杭愛山森林又提供游牧民族需要的木材,來製作馬車及帳幕。此外這區域的原生馬種腿長速度快,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

冰草.jpg

            野馬的最愛,冰草

游牧帝國 03.png

   外蒙的『鄂爾渾河谷』是游牧經濟發展成游牧帝國的萬中選一之地

 

『鄂爾渾河谷』馬場距離長安大概只有一千公里,約末只有三個臺灣長度,其實距離很短,但是這裡可以聚集一百萬匹戰馬及十萬名戰士,所以這裡就成了古代游牧帝國養成的核心地帶,這也是為什麼華夏農業地區連續超過一千年,都長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攻擊的原因,因為距離實在很近。

 

 

 

6.北方遊牧民族

3000年前,新疆蒙古地區的,最早出現的蒙古人種(黃種人)遊牧民族是東胡,後來東胡被匈奴征服。這些屬於東北亞蒙古人種的遊牧民族,日後以不同的族名前仆後繼出現於中國的歷史舞台上,例如匈奴、鮮卑、柔然、濊貊、肅慎、契丹、女真、党項、蒙古等等。這些黃種人的民族,都是距今四萬年前才從華南北上的『華南原住民』後裔。

 

同樣地,3000年前,新疆蒙古地區的,最早出現於歷史記載的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遊牧民族則有西王母部落月氏烏孫。之後,高加索人種與蒙古人種混血且出現於中國歷史舞台上的黃白混血民族,則有突厥、回鶻、鐵勒、薛延陀,及近代的哈薩克、吉爾吉斯、準噶爾、維吾爾與塔吉克。

斯基泰人.jpg

                     喜歡戴尖帽子的斯基泰人

 

人類歷史上最早於中亞建立草原游牧政權的是斯基泰人,斯基泰人屬於高加索人種(白種人),深凹雙眼,鷹勾鼻白皮膚,2800~2300年前活躍於中亞和南俄草原上。草原游牧國家與農耕國家在政權營運上有很大不同。草原游牧國家以部落為單位,沒有固定土地、疆界,平時居住氈帳,經濟活動主要是飼養羊、馬、牛,交通則是騎馬或駕駛馬車載運家當,隨繼季節變換遷徙尋找新草場。因為草原生活極度艱困,環境使然養成牧民普遍具備騎兵高機動力的戰鬥技能。約末距今2800年前,中亞大草原上的蠻族因為習慣騎馬,而發展出騎兵的戰術。戰馬車是一人駕車另一人射箭,但是騎兵是同一人的下半身騎馬,上半身射箭,所以騎兵的養成技藝比戰馬車更高、更難,但是也具備更高質量的軍事效益。當時大草原上的斯基泰人(Scythians)經常以騎兵洗劫中東、西亞比較富裕的國家,馬匹載滿掠奪而來的金銀珠寶回到大草原。

 

廣義的斯基泰人主要活動場域包括東歐大草原,頓河與多瑙河間,黑海以北,向東一直延伸到內蒙古和鄂爾多斯沙漠。斯基泰人,在基因上比較接近高加索人種的伊朗人種(伊蘭人),使用古伊朗語。斯基泰人善於養馬,他們在與阿拉伯人、歐洲凱爾特人不斷接觸過程中,吸取了多種文化包括希臘文化的特點,並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國家。塞人、薩爾馬特人、奄蔡人、阿蘭人、塞種人、馬薩革特人都是斯基泰族在不同時空背景的稱呼。漢帝國時期,也就是2300~1700年前的烏孫國就是斯基泰人在新疆、甘肅一帶所建立的國家。

 

新疆吐火羅人。是原本位於今日伊朗、伊拉克一帶的庫提人(庫德族祖先,白種人,褐髮綠眼珠、鷹勾鼻),約末4000年前離開故鄉向東遷移至今日新疆,曾經在河西走廊建立月氏國(距今2600~1900年前)。2000年前,新疆的最早一批綠洲城市國家如庫車、焉耆、于闐、龜茲、鄯善、樓蘭都是操吐火羅語的吐火羅人後裔所建立的沙漠政權。

 

 

7.臺灣原住民

5萬年前『華南原住民』後裔有一小支曾經涉水來臺成為台東常濱文化與台南左鎮文化的主人,當時尚處於冰河時期,臺灣海峽海水很淺,人類與動物可以直接涉水過來。台東常濱人與台南左鎮人後裔並沒有存活至今,他們僅是臺灣遠古人類之二,但不是現代臺灣原住民基因上的血緣祖先。

 

現代臺灣原住民基因上的血緣祖先是比常濱人更晚,約末8~6千年前,才從華南渡海來臺,是屬於『華南原住民』後裔的其中一小支,之後這批先民甚至於進一步從臺灣向南渡海進入菲律賓群島,並往南太平洋諸島開枝散葉。臺灣原住民的祖先渡海來臺的時間點比華夏集團的形成足足早了4千年,所以臺灣原住民無論是語言還是文化上,都沒有受到華夏集團洗禮與影響。

鄒族.jpg

       臺灣原住民,阿里山鄒族

 

 

 

8.漢帝國崛起

兩千年前秦帝國統一大片華夏地區,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農業經濟聚落被納入同一政治框架,成為一大國家(當時只有華北、華東、部分華中,尚不包含華南),後來在政治上漢帝國繼承秦帝國。差不多在漢帝國努力統一長城以南的農業社會之際,長城以北的匈奴也同樣正在努力統一北方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原本居住在在長城附近的原住民可以從事半農業半游牧的經濟,但是長城建立後,逼得這些原住民只能往北進行全面的游牧化,這使得長城外面的居民被迫集結起來,與長城內的居民爭生存資源,這是匈奴政體形成的遠因。所以北方游牧族群統一成匈奴國家後,便試圖透過武力來突破長城的隔離。可以這樣說,匈奴帝國的出現及草原游牧部落的統一,是為因應南方秦漢帝國的統一而產生的集體安全行為

 

西漢 02.png

                      漢帝國時期的遠東版圖

 

毫無疑問,漢帝國時期,國家最大的外患就是來自北方最大的游牧帝國匈奴。匈奴的牧領地包含今日蒙古高原、華北、青海、新疆都在其控制範圍內,但是全部匈奴人口大概也只有相當於漢帝國一個郡的人口,約一百萬人。漢帝國建國七十年後積蓄大量戰略物資及士兵,因此決定對匈奴發動北方戰爭,漢匈戰爭讓漢帝國(西漢)元氣大傷,國家財政幾度面臨破產邊緣,但最終還是把匈奴給整垮了。漢帝國學習匈奴的騎兵戰法,為了在匈奴的背後尋找政治盟友,好前後夾擊匈奴,漢帝國決定在外交上打通西域(新疆),這對於漢文明而言,絕對是地理上的大發現,漢帝國第一次真正瞭解位於帝國西方的世界究竟是何種面貌?這樣侵略戰爭的副產物就是間接促成古羅馬-安息(波斯)-漢帝國在中亞陸上的絲路貿易。

五銖錢.jpg

漢代銅幣五銖錢,貨幣的統一加速華夏周邊區域的華夏化

 

月氏族(庫德族,白人)以遊牧為生並從事玉石賣賣,原本住在今甘肅西部和新疆東部一帶,西元前200年被匈奴擊潰,進而往西壓迫原定居於新疆西部的烏孫族(塞種人,白人),匈奴收留烏孫殘部,並協助烏孫擊潰月氏返回故地,烏孫成為匈奴藩屬國。月氏則繼續向西成為了大月氏國,大月氏故國位置大抵位於今日中亞烏茲別克國境內。西元前139年,西漢外交官張騫出使西域的大月氏,打算與大月氏人結盟夾擊匈奴但無功而回。西元前119張騫建議透過和親聯合烏孫與西漢帝國共同對抗匈奴。烏孫國大約在西元220年左右(北魏時期)亡國。另外,漢武帝追求的汗血馬來自大宛(白種人),大宛故國位置大抵是位於今日中亞土庫曼國境內。

 

此外,在漢帝國文獻經常出現的綠洲國家樓蘭(白種人),位於新疆羅布泊東岸,居住的也是與月氏人同血緣的民族,因為操吐火羅語因此也被稱為吐火羅人,樓蘭後來因為羅布泊乾枯鹽化,無法繼續從事農耕而荒廢。漢代,新疆古稱西域,西域圍繞著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外圍彷彿一串珍珠的綠洲城市國家,大抵都是與月氏人同血緣的吐火羅人(白種人)所建立的,少部分才是與烏孫人同血緣的塞種人(白種人)或漢人(黃種人)建立的。

 

新疆昭蘇.jpeg

          漢代烏孫故國位置大抵是位於今日新疆昭蘇縣一帶

 

汗血馬.jpg

   出產汗血馬的大宛故國大抵位於今日中亞土庫曼國境內

 

樓蘭.jfif

               位於新疆羅布泊東岸的樓蘭故城

 

西域 01.jpg

          繞著塔克拉瑪干沙漠外圍一連串的綠洲城市國家

 

西元48年,蒙古高原發生嚴重天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統治階級因爭權奪利發生分裂,位於外蒙者稱北匈奴,位於內蒙者稱南匈奴,南匈奴為了生存迫於無奈降於東漢成為邊境上屬民,西元304年南匈奴單于劉淵建立前趙,推翻晉帝國(晉朝)開啟五胡十六國時代。在漢代,名義上雖然已經把統治之手伸向西域與東南,但其實中央對這些外圍邊疆的統治力量還是非常薄弱,那些名義上的督護府,其實只是一個與中央溝通的邊疆辦公室,控制力量薄弱,後世常把西域督護府管轄範圍的地圖劃得很大,其實督護府在當時充其量就是一個邊疆上的小衙門,能有效管轄的地域範圍其實很小,軍隊人數也不多,政治上的象徵意義多於實質意義。值得一提的是,現代媒體上有關於漢帝國的地圖總是被刻意劃得很大很廣,感覺似乎漢帝國很強大...,這其實是現代人對漢帝國的實質影響力的誤解,算是漢人自我滿足的美感吧!

 

北匈奴因為同時受到東漢、南匈奴、鮮卑族的夾擊,幾乎無法生存,西元91年開始西遷,西遷過程不斷與中亞各高加索人種混血。公元432年可能是北匈奴與中亞高加索人種混血的後代,自稱匈人的部族統一了草原上各部族,448年至452年,匈人帝國在國王阿提拉的領導下多次入侵東羅馬帝國及西羅馬帝國,這就是歐洲歷史上著名黃禍』的由來。匈人的統治階級是匈奴(黃種人)與中亞高加索人(白種人)混血,外表具有黃種人特徵,而士兵則多半是中亞白種人。這些匈人後來成為匈牙利族的其中一支祖先,匈牙利人於西元896年遷徙到多瑙河盆地定居,西元1000年建立匈牙利王國。現代的匈牙利人經過與歐洲白種人將近一千年的混血,早已看不到東方亞洲黃種人的特徵。

 

漢匈戰爭後,漢帝國需要大量補充兵源,因此開始對南方例如長江以南地區進行征服,把長江以南的原住民例如百越族進一步漢化,這些地區包括今日的浙江、福建、廣東、湖南、貴州、雲南、越南中北部。當時華南的政治組織還是以農耕部落形式存在,沒有大型統一政權,所以很難抵擋得住漢帝國的征服。『華夏』的概念一開始是指菁英統治階層,也就高貴之意。為了攀附貴族及避免被歧視,華夏周邊的民族逐漸開始透過神話故事與華夏祖先連結,認同自己也是華夏子孫,一代接一代就變成今日的漢人規模,這也說明了為何華南土著會如此成功地被北方漢人華夏化的原因,著實是因為『攀附』的人性使然。

 

在漢匈戰爭之後發跡於大興安嶺的另一支游牧民族鮮卑,與漢帝國聯手,終結了蒙古高原的匈奴統治。超過十萬的匈奴人融入鮮卑變成鮮卑人。鮮卑其實也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部落聯盟的共同政權,跟匈奴類似,這是草原政權的特色。後來北方游牧民族更進一步把漢人趕到華南,並且在北方建立一系列游牧帝國(五胡十六國),為此漢人更加快腳步把華南土著改造成會說漢語、使用漢字及接受漢文化的政治體。在三國結束後統一中土的唐帝國,便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包含北方游牧民族與南方農耕民族的混和政治體,其版圖與之前的漢帝國大大不相同,這是北方游牧文化與南方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的開始,然而在唐帝國滅亡後,南北雙方再次分手,分別建立不同政治體,北方有遼、金、西夏、蒙古,而南方則是北宋、南宋、大理..。

 

延伸閱讀: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講座,主講人:王明珂

第一講:月明星稀,中原與其邊緣的形成

第二講:北方邊緣,秦漢帝國的邊疆擴張與邊緣反噬

第三講:西南邊緣,盤瓠與九隆神話及相關歷史

第四講:漢藏邊緣,神國與人國之戰

羅新教授: 游牧民族如何參與中國歷史之創造

 

Z1.jpg       Z2.jpg 

Z 3.jpg    Z4.jfif

 

後記

ADAGIO  華順文化 是臺灣第一家 文創主題 鈦餐具品牌。

Adagio 華順文化 Facebook:

CCWS 華順文化 Facebook:

 

 

 

 

arrow
arrow

    ccws08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