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GIO 華順文化微雜誌                           第二十七期 

臺灣觀點的東北國共內戰1945-48(一) - 進軍東北

 

在電視劇 一把青” 故事中,國民黨究竟在東北發生什麼悲劇...,是撰寫本文最初的動機...

 

I.前言

我們都知道國共內戰最終國民黨以失敗收場並且流亡臺灣,過去這七十年來國民黨極不願去談論這段隱諱的歷史,相對地,共產黨則是用巨量的文章在網路上宣傳這段歷史,久而久之,後代可能產生一種誤解,共黨部隊英勇無比,國民黨部隊腐敗無能,但真是如此嗎? 這樣的說法對於當年在東北犧牲生命的國府士兵、或被俘後勞改多年的國府軍官並不公允。

 

共產黨善於宣傳,宣傳文章的背後都有其政治目的,但...其實無妨,若能補上臺灣觀點,或許就能看清真相。共軍士兵絕對不是為理想上戰場,他們與國民黨士兵沒有兩樣,從軍都是為了掙口飯吃,也可能是市集被部隊擄來的男丁,這些士兵可能連共產黨與國民黨的政治主張有什麼不同都弄不清楚?為此,雙方部隊都有很嚴重逃兵與叛變問題。戰爭爆發第一年國府軍在軍事上佔上風,所以共軍叛變人數很多,估計超過五萬人,但是到了第三年,國府軍開始頻頻吃敗仗後,換成了國府軍變節的人數很多,其實這都反應人性,不足為奇。

 

戰場上無論那一方士兵,都是血肉之軀,拼博的依據是士兵人數、火砲數量、彈藥多寡與糧食。國民黨軍官並非無能,共產黨軍官其實也沒有特別高明,國民黨的軍隊在純軍事議題上失敗的真正原因,其實是人數比對手少,火砲比對手少。但是共產黨的宣傳機構卻把軍事上的勝利神格化,宣稱共產黨僅靠"步槍加小米就可以打敗國民黨",對於蘇聯背後的支持絕口不提。

 

流亡臺灣後的國民黨如驚弓之鳥,寧可錯殺一百也無法忍受一絲一毫的紅色滲透。部分在東北內戰中被俘的國府軍官,事後因拒絕加入共軍選擇回鄉,但在蔣介石的認知裡,軍人必須像張靈甫這樣戰死沙場才是軍人風骨...,被俘是禁忌。以孫立人旗下師長李鴻為例,1950年李鴻攜妻女偷渡香港,應孫立人之邀輾轉來臺,但一進入臺灣旋即被蔣介石以共諜罪名關押,直至蔣介石過逝後才被釋放,關押時間長達25年,1988年病逝於屏東。

國共內戰東北 04.jpg

滿洲(中國東北)地圖

苏联红军票100元.png

       蘇軍佔領中國東北期間發行的軍票

 

 

II.共軍

國共內戰期間,共軍的編制如下,縱隊(三~四個師)、師(約一萬人)、旅(約五千~七千人)、團(約兩千~三千人),營(六百~一千人)、連(兩百~三百人)。共軍的編制比較雜亂,例如第三縱隊下轄三個師(程世才,第789師),約3.6萬人。第四縱隊下轄三個師(吳克華,第101112師),約3.8萬人。有時候獨立旅的規模也達萬人,又如新四軍第三師(第78910旅)的人數更是驚人,竟高達3.7萬人,新四軍第三師幾乎每個旅的人數都與一般師的人數相當,新四軍第三師後來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三師,是共軍在東北的主力。共軍剛進入滿洲時,裝備不如國府軍,所以毛澤東三番兩次告誡林彪的東北民主聯軍,務必要採用人海戰術集中八到十團的兵力圍攻敵軍一個團,沒有把握就撤軍保存實力,以退為進。所以共軍的傷亡往往比國府軍嚴重,甚至於兩倍以上。

 

共軍的打法是運動戰+人海戰術國府軍因為重裝備,行動相對緩慢,共軍因為有蘇聯鐵道駐軍協助運送裝備,所以採取輕裝,行軍速度快。共軍經常變換地點,並誘導國府軍追擊,一旦國府軍中的小部隊脫離主力太遠,就容易被共軍盯上,此時共軍借助快速移動特點,以人海戰術佈下口袋,集中八到十團圍攻國府軍一個團,因為國府軍重裝備移動緩慢加上共軍擅長夜戰,所以國府援軍往往還來不及趕到救援點,通常是一個晚上的時間,被包圍的友軍就已經被共軍殲滅或俘虜了。但是也有例外,孫立人因為瞭解共軍打法,曾經冒險輕裝帶五千人部隊火速前去救援自己的部隊,結果把佈下口袋的共軍嚇一跳,擁有數萬人優勢的共軍部隊得知敵人援軍趕到後,立刻收合整隊快速離開戰場,以致於孫立人得以成功救援自己的子弟兵。

 

東北古稱滿洲,共軍剛入滿洲(東北)時約12萬人,後來加入前滿洲國失業士兵、前蒙疆政府失業士兵、前滿洲國保安隊(警察),人數膨脹到32萬人,但是在開戰後的七個月內節節敗退,共軍集團開始湧現大量變節的叛軍及逃兵,至19466月,共軍變節的叛軍人數累積已超過5萬人。之後,共軍受到國府軍攻擊,不得不放棄南滿的大都市,改到鄉間活動,並組織群眾進行土地改革重新分配社會財富,之後加入共軍陣營的東北農民、工人子弟又逐漸多了起來。

東北土改.jfif

                          1945-46年東北的土地改革

 

在滿洲鄉間或小市鎮,共產黨透過武力強徵地主土地,重新分配給無地農民,農民分到土地後,將作物收成的一部分納糧給共軍作為軍糧。分到土地的農民從無地階級變成有地階級,是土改的實質得利者,心態上必然熱烈支持共產黨,於是紛紛響應「保田保家」的宣傳而加入共軍。根據統計1946年底在滿洲的共軍人數已達38萬人,1947年底為70萬人,4年間加入共軍的東北子弟累積達160萬人,這些東北農工子弟因為擔心國民黨會恢復地主權益,因此前仆後繼參加共軍好維護親人分到的土地,使得共軍在人數與人力補充上享有絕對優勢。

解放軍榴砲.jpg

國共內戰,共軍使用的美造榴砲其實主要來自蘇聯轉交,擄獲自國民黨部隊的僅是其中一小部分

 

19463月是大轉捩點,蘇聯從一開始對中共冷漠的態度轉而全力支持,根據蘇聯解密的資料,蘇聯轉交給林彪部隊的日本武器,共計步槍70萬枝、重機關鎗1.4萬挺、火砲4000門(榴砲、山砲、迫砲)、坦克600輛、飛機860架、汽車2500輛、彈藥庫679[4]。還有美造輕榴砲M1A1及中榴砲M2A11400門,這批美造榴砲是美國在二戰期間引用租借法案送給蘇聯的裝備。有趣的是,二戰後期蔣介石也獲得相同的美造榴砲,但數量大概只有1100門,而且在對日戰爭後期消耗了不少。

解放軍戰車.jpg

蘇聯轉交給林彪的武器足以武裝100個紅軍步兵師,比國民黨在東北的軍隊總量多上好幾倍

 

為了掩人耳目,中共對外宣稱這批美造武器是從國府軍那裡擄獲來的。後來解密的美國檔案記載,1946年底美軍觀察團從望遠鏡看到共軍手中莫名其妙突然冒出來的很多美造武器時感到非常困惑?後來蘇聯解密的資料才揭開這個真相,事實上,所有蘇聯轉交給林彪的武器足以武裝100個步兵師約100萬士兵,這是非常非常龐大的軍事物資,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輕鬆帶過的,更是東北國府軍數量的2~3。另外,林彪部隊人數是國府部隊人數的2~3倍,士兵薪餉從何而來?讀者千萬不要單純到真相信紅軍弟兄打仗全憑義氣,完全不領薪水,而更弔詭的是南滿的大都市幾乎長期控制在國府部隊手裡,林彪如何徵稅發軍餉?

 

根據美國解密文件ORE.45揭露,蘇聯為了避免滿洲日後成為中國攻擊蘇聯的基地,幾乎把日本人留下來的重要軍工廠設備拆往中蘇邊界。東北內戰爆發的頭15個月,南滿尤其瀋陽附近的重工廠都控制在國府手裡,砲彈需要優質鋼,林彪部隊沒有生產優質鋼的能力,但卻有幾乎打不完的砲彈,砲彈從何而來?答案是蘇聯在滿洲邊界的軍工廠所生產,然後再秘密運進滿洲供林彪部隊使用,蘇聯援助林彪部隊的砲彈前前後後加起來累計超過13萬噸,如果用鐵皮列車裝運要將近一萬輛才裝得完。

 

為了不讓美國察覺,林彪部隊以東興公司名義,蘇聯以秋林公司名義,兩造雙方在邊境進行軍火援助,這些砲彈從中俄邊境城市佳木斯滿洲里,或中朝邊境城市安東,或走海路從大連源源不斷運進滿洲為林彪部隊添火力。當時美國大連總領事報告指出,大批共軍士兵利用半夜,從蘇聯貨船上把一箱箱黑色貨物搬下船用卡車運走,猜測應該是軍火...1980年代滿洲里地方文獻也揭露,當年東興公司的主要任務是對蘇聯出口農產品,由蘇聯進口林彪部隊需要的軍用物資如軍棉衣、布匹、棉花等。運量相當大,每天約有40列鐵皮車。夜間則運送武器、彈藥主要是輕武器(包括重機槍、重迫擊炮等)偶而也有重武器,這項工作是絕密的,老百姓都不知道[15]。根據紀錄,東興公司與秋林公司的交易額,1947年即達0.93億盧布,1948年增長到1.5億盧布,1949年更增長到2億盧布。

 

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在政治上不願與其他黨派分享權力、經濟上無法遏止金融通膨,管理上又無力約束文官集團貪腐,舉凡種種沒有效率作為,都讓美國感嘆援助國民政府的錢,就像丟進無底洞的銅板,完全看不到希望。因此從1945年至1947年,美國就不斷介入調停國共雙方務必彼此和平分享權力,但多數被蔣介石拒絕,美國轉而停止對國民政府援助以為施壓。相反地,蘇聯除了大力援助林彪軍火,還給林彪4.7億美元現金作為紅軍弟兄的軍餉,這比美國援助國民黨的3億美元還高。有趣的是,在共軍獲得蘇聯火力全開的支持之際,國府軍卻被美國武器禁運時間從19468月至隔年5月,時間長達十個月,這十個月正是滿洲戰局逆轉的關鍵十個月

 

根據雅爾達協議,蘇聯有權維護沙俄時期在滿洲的權益,這個權益包括北滿鐵路、南滿鐵路經營權、旅順、大連港使用權,因此即便蘇聯在19463月從滿洲撤出百萬軍隊,卻仍保留10萬駐軍保護其在滿洲的利益。因此,根據蘇聯與蔣介石國民政府的協議,在旅順、大連的蘇軍管轄區以北10公里處劃有一條軍事安全線,國府軍隊不得越過此線。因為滿洲背靠蘇聯,東鄰朝鮮,西鄰外蒙這種特殊有利條件,使得在東滿的共軍一旦戰事不利就可以把軍隊、傷兵就近運進北朝鮮並獲得喘息。194611月爆發的安東會戰,國府軍以優勢兵力掃盪南滿,中共南滿部隊被迫放棄安東、通化等邊界城市,先後將1.8萬名傷兵、後勤人員及85%戰略物資東撤進入北朝鮮境內。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南滿,安東會戰時另一支隸屬共軍的南滿獨立師被擊潰後就往南逃往進旅順、大連的蘇軍管轄區。不僅如此,共軍還利用大連的工業優勢及便利交通,在大連建立了兵工廠和軍用物資生產廠,將大批武器彈藥交給滿洲的林彪部隊,或關內的山東紅軍部隊。

內戰共軍鐵路.bmp

蘇聯援助鐵道兵.jpg

蘇聯在鐵道、鐵橋修復及後勤補給上的協助,絕對是林彪軍事勝利的關鍵

 

打仗,後勤佔一半,鐵道的跨江鐵橋修復需要複雜專業技術,毫無疑問,沒有蘇聯專家技術指導和精心組織,在短時間內要完成如此艱巨工作是不可能的。蘇聯派遣大量工程技術人員前來協助恢復滿洲鐵道網運輸,不僅幫助林彪部隊恢復鐵道網、鐵橋,還幫助他們修復很多民用設施。沒有蘇聯駐軍在鐵道網的協助,林彪如何快速運送這些龐大的砲兵部隊及其火砲輜重,這段歷史已獲得俄國學者的進一步證實[14]。到1948年錦州戰役發起前,滿洲鐵道累計通車里程已達到5818公里,占滿洲鐵道總里程的98%62座大中型鐵橋得到修複,及時保障了共軍在長春地區集結,順利將急行軍列開往義縣和錦州方向。

 

1948年後期,林彪手上的大小火砲累積已經超過九千門,林彪把大砲集中使用並且獨立成砲兵師,火砲不再是步兵的支援單位。在錦州戰役時,共軍集中600門榴砲(另一說900)對國府軍陣地密集砲轟,短短不到兩個小時,三道國府軍防線全被擊垮。沒有蘇聯援助砲彈,林彪不可能打這麼豪邁的資源戰。不僅如此,蘇聯還把10萬名全副武裝的北朝鮮部隊在1947年初調入滿洲供林彪支配。中共剛進入滿洲時連度冬的衣服都沒有,武器盡是些落伍的土砲...,軍隊不事生產而且消耗迅速,背後如無強大經濟支持,戰鬥不可能長久,沒有蘇聯的支持,中共絕對不可能在內戰中打敗國民黨。出錢、出力、出人,蘇聯協助中共的目的無非是希望保住蘇聯在滿洲的利益,絕不是看重彼此共黨兄弟情誼。

 

 

III.國府軍

國府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整編師編制為:軍(下轄三個師),師(下轄三個團),團(下轄三個營),營(下轄三個連)。一個師下轄三個團含師部後勤人員約1萬人,團約3千人,營約8百人,連約2百人。國府軍比較少用到這種編制,獨立旅大概下轄兩個團約7千人。ADR分別是軍、師、團的代號,例如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的代號為13A,旗下的第54師為13A-54D。新編第一軍簡稱新一軍則是N1A,同理,旗下的新編38師則為N1A-N38D。從194511月起之後六個月內,美國軍艦協助國府軍總共運送七個軍將近21萬戰鬥部隊進入滿洲(東北)。這七個軍分別是:

13A (石覺,4D、54D、89D,1945.11)

52A (趙公武,2D、25D、195D,1945.11)

N6A (廖耀湘,14D、N22D、207D,1946.02)

71A (陳明仁,87D、88D、91D,1946.03)

N1A (孫立人,N30D、N38D、50D,1946.03)

93A (盧浚泉,18D、20D、22D,1946.04)

60A (曾澤生,184D、182D、21D,1946.04)

這七個軍的士兵幾乎都是南方四川或雲南子弟,其中新一軍(N1A)與新六軍(N6A)是送往緬甸接受美式訓練,裝備美式武器的新編軍,戰力最強。而13A、52A71A則是半美械部隊,以上五個軍是蔣介石嫡系中央軍。93A60A則是半美械的雲南地方軍。另外還有前滿洲國陸軍歸順的保安部隊約7萬人,所以國府軍在滿洲第一年總兵力大約是28萬人。

1945 秦皇島.jpg

194511月國府軍,趙公武部隊在美國軍艦協助下從秦皇島登陸,準備進入東北

 

在第一年的戰鬥中,因為國府軍連連勝利,所以變節叛變的部隊很少,只有少數的雲南地方軍變節倒向共軍。但是到了第三年,國府軍開始吃敗仗後,變節的部隊逐漸變多。但是值得一題的是孫立人的新一軍(N1A)與廖耀湘的新六軍(N6A)幾乎沒有變節的部隊,即便被包圍後成為俘虜,這兩個軍的素質之高可見一斑。率領共軍新四軍第三師主力三萬五千人的將領黃克城曾經這樣評價國府這兩支全美械新軍,黃克城說:"新軍的紀律很好,不會擾民,作戰過程隊形不易潰散,戰術變化很快、很靈活,迂迴打法用很多,及使第一波衝鋒被擊散,後列上來繼續衝鋒,作戰信心高,比較不畏戰,驕傲但很能打,一個連打到剩七、八個人還能繼續戰鬥,不肯繳械投降”。共軍老班長瞿文清回憶這段歷史,”新一軍或新六軍的砲打得很準,幾乎就在頭上幾米處爆炸,日本鬼子都沒有這樣的水平"[3]

 

國府軍是南方部隊,所以運補每一位士兵,乃至一顆子彈到滿洲都代價高昂,為此,傷亡一位就少一位。而共軍則是道地滿洲子弟,士兵補充來源無慮。第一年,國府士兵尚能戰鬥,但是隨著戰局發展,國府軍佔領的城市增加後,因為分兵佔領,逐漸浮現人力不足窘境,人力嚴重不足加上過度頻繁從事高張壓戰鬥任務,以致於沒有足夠時間放鬆與休息,最終身心慢慢開始出狀況,戰鬥力下降甚至於出現厭戰的情況。

 

 

 

IV.國際局勢

194311月埃及開羅會議招開時,美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近兩年,此時正值美國最艱困時期,而中國前四年在蘇聯軍援下,後兩年在美國軍援下,已對抗日本六年,為此,美國有意提升中國國際地位,藉此鼓勵中國人民繼續抗日,也穩住蔣介石與國民政府的國際地位,好與中國境內數個親日政府相抗衡。美國總統羅斯福邀請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此時,將介石的抬頭是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國民政府因為組織師承蘇聯,其實與中國共產黨系出同源。

 

1943年底盟軍已經從南歐的義大利登陸,1944年是盟軍發起大反攻的一年,1月蘇聯坦克已經從東歐開進德國本土,6月盟軍成功從西歐法國的諾曼地登陸。在亞洲,一連串島嶼作戰美軍陸戰隊幾乎都以千人以下傷亡代價獲勝,此外,在中南半島的緬甸戰場,由美國訓練,換裝美式裝備的中國遠征軍,與英軍協同已經打了好幾場勝戰。唯獨在中國本土戰場的豫桂湘戰役(日本稱一號作戰1944.04~1944.12),國府軍最終以失敗作收。這讓蔣介石政府臉上無光,在同盟國間的發言權直直落。

 

為了分配盟軍戰後的地緣利益,19452月,在克里米亞舉行的雅爾達會議,蔣介石沒有獲邀出席,出席的領袖除了美國總統羅斯福,還英國首相邱吉爾,及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史達林。此時,日本在中國東北尚有68萬關東軍,華北、華南的日軍也還有105萬人,而日本本土老弱婦孺總動員人數也達750萬人。美國總統羅斯福已經預期,後面對日戰爭恐怕要犧牲一百萬美國大兵,而且戰事還得拖上十八個月,因此希望蘇聯在歐戰結束後三個月內出兵滿洲(東北),藉以牽制在滿洲的68萬日本關東軍,而史達林開出的條件則是恢復日俄戰爭前俄國在遠東的領土,包含沙俄時期在滿洲的利益,例如中東鐵路(北滿鐵路、南滿鐵路)經營權,及大連、旅順港租借等等,美國默許蘇聯的要求。

 

19452月硫磺島戰役美軍傷亡2.8萬人,4月沖繩島戰役美軍傷亡8.4萬人,這些傷亡數字大大震撼美國社會,催促蘇聯出兵滿洲的聲浪越來越高。41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腦溢血過世,副總統杜魯門繼任。58日德國投降,86日、9日兩天,美國分別在日本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造成二十萬日本平民百姓死亡。如果美國事先知道這兩顆原子彈會讓日本投降,而且投降後,日本軍隊遵守天皇命令如此井然有序,大概不會要求蘇聯出兵滿洲吧! (笑!)。

 

東北古稱滿洲194588日,一百七十萬蘇軍帶著三萬門火砲,五千台坦克,五千台飛機,同時自北、東、西三方向對滿洲(東北)發動進攻,蘇軍機械化部隊在對德作戰過程累積豐富經驗,日本在滿洲的關東軍根本不是對手。日本投降後日僑迅速遣返回日本,但是60關東軍則被送往西伯利亞進行強制勞動長達十年,至少十萬名日軍俘虜死於西伯利亞,1956年蘇日恢復外交關係後,日俘才被遣返回日本。

東北日軍投降.jpg

                            1945.08 蘇聯進攻滿洲(東北)

 

山東共軍進入東北.jpg

海路進入東北.jfif

1945.11 山東共軍搭舢舨走海路進入東北

 

蘇聯一出兵滿洲,毛澤東馬上看到機會,中共一旦在蘇聯的協助下,佔據滿洲或至少北滿,如此一來便可藉助地理之利,北境背靠蘇聯,西境接壤外蒙,東境緊鄰北朝鮮,這樣的戰略位置可攻可守,守的時候不用擔心被將介石四面經濟封鎖,攻的時候萬一軍事失利,還可以就近撤往鄰國,而蔣介石部隊則受國際公約束縛,不能跨境追擊潰敗的共軍。8月一支共軍從華北繞過長城進入北滿洲,另一支共軍為了躲避美艦海上巡邏,化整為零從山東搭舢舨進入南滿洲,194511月進入滿洲的共軍人數累積已達12萬人。

Vol.27 臺灣觀點的國共東北內戰1945-48 (一)

19459月,在蘇聯協助下,共軍進駐山海關

共軍1946.jpg

                           19459月~11月,共軍陸續進入滿洲(東北)

 

在這裡,我們要補充一段歷史,有一支無名幽靈部隊在國共東北內戰期間發揮不小影響力。眾所皆知,在日本支配滿洲與華北期間,由前清皇帝溥儀成立了滿州國除了滿州國,還有由蒙古貴族德王內蒙成立的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滿州國陸軍是以在地東北滿族子弟為主幹,使用日本制度訓練軍隊,人數約25~30萬人,同理,蒙疆政府陸軍則是以內蒙的蒙古族子弟為主幹,同樣也是使用日本制度訓練軍隊,人數約10萬人。滿州國陸軍與內蒙陸軍總共約40萬人,這支部隊的水準不差,且熟悉日本戰術與日本武器,唯政治信仰不堅定,所以在東北內戰期間,哪一邊有利就倒向哪一邊。這40萬人部隊在蘇聯進入滿洲後被繳械,解甲歸田。

滿州國陸軍.jpg

滿州國陸軍02.jpg

            前滿州國陸軍(哉自大滿州帝國陸軍)

 

這批前滿州國陸軍與前內蒙陸軍都是18 ~ 25歲的在地青年,二戰結束後因為失業成為地方治安上隱憂,於是乎在他們昔日上級軍官號召下,集體加入國府軍,或加入共軍。估計約有7萬人加入國府軍,並且被編為暫編師或保安總隊。另外,也有超過20萬人加入共軍,被直接編入縱隊或以獨立師的編制運作。因此到19461月時,共軍在滿洲人數已經從剛進入滿洲時的12萬人膨脹到32萬人。這支共軍部隊取名為『東北民主聯軍』,聯軍總司令為黃埔第四期的林彪,第一政委彭真,第二政委羅榮桓。

 

美國總統杜魯門曾說:”二戰剛結束時,蔣介石政府實際管轄權只及於西南一隅,華南和華東仍被共軍占領著,長江以北蔣介石根本沒有影響力,蔣介石如果不同共產黨及俄國人達成協議,他就休想進入東北。杜魯門雖然話講得直白,但卻是事實。蘇聯史達林的遠東略戰略目標一直很明確,第一利益是外蒙,其次是滿洲,第三是新疆,第四是爭取蔣介石親蘇。8月,國民政府代表與蘇聯在莫斯科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條約內容包含國民政府必須承認實質獨立已超過三十年的外蒙為真正獨立國家,來換取蘇聯承認滿洲與新疆是中國的完整領土,如此蔣介石部隊接收滿洲與新疆時才不會受到蘇聯刁難。

蘇聯軍與國民黨接收人員瀋陽.jpg蘇聯軍與國民黨接收人員瀋陽 01.jpg

國民政府接收官員彭璧生與蘇聯代表Kovtun-Stenkovitch在瀋陽開記者會1946.03

 

蘇聯對華政策從1925年以後的二十年,一直都是採取雙軌策略。蔣介石與國民政府是美國承認的中方合法政府,蘇聯與國民政府交往,美英等西方國家對蘇聯在華的政治活動才不至於太有意見。與此同時,蘇聯也秘密支持中國共產黨(中共)武器及經費,用以牽制蔣介石,一旦蔣介石沒有照顧蘇聯在華利益時,蘇聯就加大力道支持中共,藉此讓蔣介石難堪,這也是為何中共火苗數度被蔣介石部隊圍剿,幾乎滅亡之際,蘇聯援助一到卻又再度復燃的原因所在。蔣介石過度自信地相信,只要國民政府放手外蒙,就可以換來蘇聯成全國民政府全面接收滿洲,但史達林可是何等狡猾之輩啊!蔣介石怎會是他的對手呢!

瀋陽日本陪酒.jpg

 在中蘇聯誼社,蘇聯軍官與陪酒的日本女僑,瀋陽1945.09-1946.03

 

19458月,一支蘇聯空降部隊在史達林授意下,已經準備渡海佔領日本北海道,這份戰略冒進已大大超越雅爾達協議範疇,讓美國起了戒心,最後在美國駐日統帥麥克阿瑟強力威脅下,蘇聯才放棄此意圖,同年9月美國海軍進入青島解除日本海軍武裝,青島距離旅順港的蘇聯海軍只有380公里。讓蘇聯更不滿的是,在蔣介石的默許下,青島似乎有逐漸變成美海軍基地的趨勢。另外,美海軍陸戰隊從華北塘沽港、天津海河口登陸,暫替國民政府接受華北日軍投降。10月外蒙古透過公投脫離中國,正式宣布獨立,美蘇戰略互信基礎至此已蕩然無存。為了報復美國把手伸進滿洲,蘇聯決定加大力道全面支援中共,以抗衡蔣介石。

 

美國為了幫助國民政府快速接受日軍投降,因此協助國民政府運兵至華北、華中、臺灣及滿洲(東北)共十四個軍,其中三個軍採空運,其餘十一個軍採海運,光空運這三個軍就花掉美國政府三億美元。在民眾方面,滿洲才剛脫離日本統治,而原日本就是鮮明反共的立場,因此滿洲老百姓一開始較認同開吉普車、軍用大卡車,軍容堅強的國府部隊為正統政府代表,並且普遍認為衣衫襤褸的共軍成不了氣候,這種觀點在大城市尤其明顯。

新一軍瀋陽 01.jpg

新一軍瀋陽 02.jpg

                 19464月進入瀋陽的國府新一軍(哉自老照片)

 

蔣介石派蔣經國前往滿洲與蘇聯將領談判,希望接收滿洲的國府軍能從大連港直接上岸,後經鐵路北上運送至東北各個城市接收,但遭蘇聯悍然拒絕。不得已美國軍艦只好運送國民黨軍隊繞道秦皇島(臨榆)上岸,再經北寧線鐵路(北京瀋陽線)運輸,從山海關進入東北,可是沿途大部分鐵路皆被破壞殆盡,部分鐵路沿線還駐有中共軍隊。蔣介石任命黃埔一期的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是國府軍在滿洲的總司令。

 

194511月起之後六個月內,美國軍艦協助國府軍總共運送七個軍21萬人精銳部隊進入滿洲(東北),這期間美國陸戰隊還協助防禦從秦皇島到山海關這段的鐵路沿線,但是依美蘇約定,美軍不進入滿洲。因為蘇聯與國民政府簽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所以不允許共軍進入滿洲的大城市,但允許在郊區活動。此時,共軍(李運昌)部隊已經部署約8萬人在山海關與錦州一帶準備抵擋國府軍進入滿洲,雖然共軍比國府軍早兩個月進入滿洲,但共軍口徑75mm以上之榴砲僅300門,糧食、彈藥、武器皆嚴重不足,甚至於連度冬的棉衣與棉鞋都缺乏。為了表達對美國勢力進入滿洲(東北)的不滿,蘇軍開始鼓勵中共東北局應在山海關、瀋陽佈署重兵,以阻止國府軍進入滿洲,並表示願將蘇聯在滿洲所繳獲的所有日本關東軍武器彈藥轉交中共接收。

南滿戰役 05-b.jpg

                                 1945.11-1946.04 國府軍發動之攻勢

 

 

 

V.戰鬥開始 (1945.11~1946.06)

1945年底

戰鬥日誌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是比較無趣的,一般的讀者其實可以跳過這些小節。但是對於想比較深入感受歷史的讀者而言,戰鬥日誌則有一定的可看性。國府軍第一階段的戰略目標是想把共軍從南滿趕走,讓國府官員及武裝人員得以進駐南滿,如錦州、瀋陽、四平、長春、吉林等一線大城市,象徵性地完成二戰結束後,一個被國際承認的中央政府應該要完成的主權接收工作,時間從1945.11~1946.06為期約八個月。此時的國府軍正值戰鬥力最顛峰之際,大致上完成了政府交付的任務,蔣介石非常滿意,指揮官杜聿明的笑容也掛在臉上。

 

1.山海關戰鬥 1945.11.15

國府軍5萬,共軍1萬,國府軍傷亡1千,共軍傷亡數字不詳(估計至少3千),國府部隊達到戰略目的,共軍失守山海關。

19451115日杜聿明下達了進攻命令。以第五十二軍(52A)主力及第十三軍(13A)5個師,在砲兵和飛機配合下,猛攻共軍陣地,並以52A-25D和第13A-89D出九門口,迂迴經角山寺東麓對山海關共軍側背的薄弱部位進行包圍。楊國夫的共軍第七師儘管全力阻擊也攔不住強大敵人的全力衝擊,損失慘重。當楊國夫得悉九門口、義院口均已失守時,當下如再不轉移,全師將有被合圍的危險,所以沒等司令李運昌命令,便於16日直接撤出山海關。國府軍因為還摸不清共軍底細,因此沒有貿然追擊,共軍大部隊順利往錦州方向撤退。根據中共發表的數字,國府軍傷亡約一千人,共軍傷亡數字不詳,但楊國夫124日發給林彪的電報表示,單楊國夫部隊傷亡加逃兵就已經達兩千人[3],因此若把其他部隊的傷亡數字也估算進去,作者合理猜測共軍至少損失三千人以上。

 

1122日杜聿明大軍準備向錦州方向挺進,林彪在錦西(葫蘆島)、高橋以西地區佈下了一個約2.7萬共軍士兵的口袋陷阱,準備包圍13A52A的前頭部隊,並且以共軍楊國夫第七師的一個團3千人部隊作為誘餌,23日,國府軍追擊誘餌已經到達預定地點了,但是包圍的共軍2.7萬人部隊卻尚未順利合圍完成,而已經抵達的共軍梁興初第一師的1萬人雖已就位卻疲憊不堪,所以整個行動就此作罷。24日杜聿明下達攻打錦州命令。 擔任迂回任務的國府軍52A兵分兩路渡過小淩河,向錦州側後迂迴進擊。擔任正面攻擊的國府軍13A以優勢兵力於1126日發起攻擊,下午一點攻入錦州城,而在錦州附近郊區執行戰鬥任務的共軍,在短暫接戰後即自行撤退。

 

1220日林彪部隊開始往西滿方向撤退,22日在北平就醫的杜聿明返回錦州後,國府軍13A52A繼續前進攻占了錦州北面的朝陽北票義縣阜新幾個小城市,前往離瀋陽的道路已經打開。一開始,毛澤東希望林彪守住錦州、瀋陽等一線大城市,原因很簡單,這些大城市人口多,平均收入高,徵稅容易,軍隊留在城裡生活機能好,逃兵就會比較少,此外,因為有鐵路經過,部隊補給容易,交通方便。但是林彪與國府軍交手後發現對手實在太強,死守這些大城市反而有全軍覆沒的危險,不如到鄉間活動,採取運動戰,選擇適當機會再以多吃少,伺機包圍國府軍的小部隊,然後慢慢殲滅對手。林彪的盤算是正確的,國府軍是從南方運上來的四川、雲南子弟,每一位士兵每一顆子彈都成本高昂,但是共軍是在地東北子弟,補充士兵管道源源不絕,時間拖久了對國府軍不利。

 

1946年上半

2.熱河之承德戰鬥 1946.01.09

國府軍4萬,共軍5萬,國府軍傷亡1.5千人,共軍傷亡數字不詳(估計至少1~2千人以上)。國府部隊達到戰略目的,共軍失守承德。

熱河省之承德在地理位置上屬於滿洲的西部,簡稱西滿。杜聿明的部隊進入滿洲後,兵分左右兩路,左路打承德,右路打營口。19日國府軍集結國16A-22D92A兩個師,92A這兩個師原為汪精衛政府軍(親日政權部隊)、此外還有治安軍第71個師(原華北治安軍,親日政權部隊),約4萬人的集團軍,由候鏡如統一指揮,圍攻古北口的共軍五個團約1.5萬人,經兩天的戰鬥共軍傷亡兩千人,國府軍傷亡不詳。114日,國府軍這四個師於古北口附近再度與共軍交手,這次共軍集結冀晉察兩個縱隊將近5萬人的集團軍與國府軍交戰,國府軍傷亡一千五百人,共軍傷亡數字不詳。最後共軍退出承德,國府部隊進駐承德。

 

3.營口戰鬥 1946.01.10

國府軍1.8千人,共軍1.5萬人,國府軍傷亡1759人,共軍傷亡數字不詳(估計至少2千人以上)。國府部隊沒有完成戰略目的,共軍重返營口。

1月,國民黨與共產黨達成停戰協定,協定將於1324時開始生效。110日,國府軍52A-25D開始對營口發動攻勢,共軍不敵主動退出營口。13日,國府軍預計共軍會遵守停戰協議,將52A-25D主力調往瀋陽,只留下加強營及團部留守人員守備營口。不料,共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吳克華覺得這是一個以多吃少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準備了五個團1.5萬人包圍營口國府守軍1.8千人。從1319時發動攻勢,橫跨停戰生效時間,打到14日凌晨2時,國府軍留守人員1759人被殲滅,共軍傷亡不詳,預估至少2千人以上。兩個月後,約末4月初,營口再度被國府軍N6A奪回。

 

因為國府軍的攻勢勢如破竹,而共軍卻頻頻吃敗仗,因此從194512月底至1946年1月初,林彪的東北民主聯軍統計僅10天叛變者計有吉林1.2 萬人、合江5千人、龍江3千人、牡丹江3千人、松江1萬人,遼北3千人,嫩江3千人,李運昌部叛變的也不少,先後合計共軍叛變達4萬餘人,如果加上後來六月的四平戰役,共軍叛變的人數累積在1946年上半就超過5萬人,背叛原因是西瓜效應,這是人性,不足為奇。

 

4.秀水河子戰鬥1946.02.11

國府軍4千,共軍2.1萬人

28日,國府軍以錦州為後勤基地,命令N6A13A52A分三路沿北寧鐵路(北京到瀋陽)前進,共軍且戰且退。秀水河子鎮是一個只有500戶人家的小鎮,位於瀋陽東北方約70公里處。為了維護北寧鐵路(北京到瀋陽)兩側的安全,國府軍必須驅逐鐵路兩側大小城鎮的共軍,29日,國府軍13A-89D265團第1營首先進入法庫縣城西南秀水河子村1113A-89D266團及師屬山砲連、運輸連也進入秀水河子村。共軍評估這批位於秀水河子村的國府軍約四千人部隊已經遠離其主力,因此準備動用七個團約2.1萬人的共軍部隊來包圍,以大吃小。戰事從13日黃昏進行到14日清晨,中共公布的數字,國府軍500人傷亡,九百人被俘,共軍771人傷亡。14日白天國府軍總部接獲情報後,立馬派出國府軍N6A-14D52A-2D兩個師火速前往秀水河子村進行救援,共軍見情勢不利立馬退出戰場。

 

5.沙嶺戰鬥1946.02.16

國府軍3千,共軍1.8

盤山縣沙嶺村位於錦州東北方約35公里處,這是國府軍往瀋陽方向前進的路徑點之一。國府軍N6A-N22D-66R的兩個營及師機槍營駐守於此約3千人部隊。共軍見機不可失,準備用六個團約1.8萬人兵力準備包圍這個村落,戰事從216~19三日,共軍失敗傷亡2195人,國府軍則傷亡674人。國府軍的N22D是接受美式訓練的新軍,很能打。率領共軍新四軍第3師主力三萬五千人的將領黃克城,曾經這樣評價國府軍這兩個全美式裝備的新軍N1AN6A,黃克城說”這些新軍的紀律很好,不會擾民,作戰過程隊形不易潰散,戰術變化很快、很靈活,迂迴打法用很多,及使第一波衝鋒被擊散,後列上來繼續衝鋒,作戰信心高,比較不畏戰,一個排打到剩七、八個人還是繼續戰鬥,不繳械”。共軍老班長瞿文清回憶,”新一軍(N1A)或新六軍(N6A)的砲打得很準,幾乎就在頭上幾米處爆炸,日本鬼子都沒有這樣的水平”。

 

6.蘇聯撤軍與第一次四平戰役 1946.03.13

2月中旬杜聿明因為腎臟舊疾復發前往北平就醫,臨行前推薦同為黃埔一期的鄭洞國接任副司令長官。313日蘇聯依約開始撤軍,蘇聯部隊沿路上車,搭乘火車北上,往哈爾濱方向撤軍。當日,國府軍依約進入瀋陽。瀋陽北面的大站四平市,由三千名前滿州國士兵組成的保安團替國民政府接手四平,此時毛澤東瞭解到單獨佔領東北已是不可能,因此決定先佔領北滿,背靠蘇聯,東靠朝鮮,西靠外蒙,並以長春為首都。若要落實毛澤東的戰略佈局,共軍必須先佔領四平,因為四平是長春的門戶。同日,共軍集結三個師進攻四平,保安團不敵,保安團首領張凱與幕僚被俘後,共軍讓張凱一行人共乘一輛卡車離開四平駛往瀋陽,史稱第一次四平戰役44日林彪抵達四平,此時共軍在四平的人數累積已達8萬人之譜。

杜聿明.jpg

1946年上半,戰事進行頗順利,個性內斂的杜聿明難得露出笑容

 

同樣地,414日蘇聯從長春撤軍後,長春也是由前滿州國士兵組成的保安總隊約1.6萬人代表國民政府接收,當日共軍用1.9萬人進攻長春,四天後,保安總隊兩千人傷亡,1.2萬人被俘,共軍則傷亡1.7千人。原長春市長趙君邁被用飛機送回瀋陽。42日,國府軍N1A71A52A總共集結六萬人部隊,準備從瀋陽附近開拔往四平方向挺進,其中主攻部隊是新一軍N1A三個師(50DN38DN30D),作為中路軍沿南滿鐵路向北推進,71A的兩個師(87D91D)作為左路軍,52A一個師(195D)師作為預備隊,尾隨於N1A71A中間。而共軍此時擺出的南北陣仗則是在瀋陽南方的本溪市部署約8萬人兵力,準備牽制並且拖住北上的國府軍。另外,也在南滿鐵路上的鐵嶺市開原市也部署約8.5萬共軍,準備抵擋國府軍挺進四平市。

 

四平 08.jpg

           1946.03.15 ~ 04.16 國府軍往四平方向推進

 

 

7.興隆溝戰鬥1946.04.08

國府軍3千,共軍3.6萬人

1946315日,國民政府東北保安司令部下達第五十四號命令,目標拿下四平街。其中新一軍三個師(N1A-N30DN1A-50DN1A-N38D)為中路軍沿中長鐵路(南滿鐵路)北上,第七十一軍兩個師(71A-87D71A-91D),為左路軍準備北上從左翼攻擊四平街。319日,中路軍的N1A-N30DN1A-50D從瀋陽依序出發,沿中長鐵路(南滿鐵路)兩側向北推進,N1A-N30D緊跟在後作為後衛保護後方,323日作為前鋒的N1A-N30D抵達鐵嶺市南方二台子附近開始與共軍遭遇,326日抵達開原市南郊,三天戰鬥下來N1A-30D略有損失,於是中鋒N1A-50D接替前鋒N1A-N30D的任務,沿中長鐵路(南滿鐵路)兩側北上。330N1A-50D在開原再次遭遇共軍強烈抵抗,直到331日才進入開原市。3月下旬4月初正逢遼北地區融雪季節,沿途到處泥濘,國府軍大都是美械重裝備,車砲運轉不便,行動遲緩,而共軍輕裝備運動迅速,戰術機動靈活,國府軍吃盡苦頭[18]

 

原本保安司令部是規劃新一軍的三個師(N1A-N30DN1A-50DN1A-N38D)是串聯式地依序沿中長鐵路兩側北進,但是遭遇共軍的抵抗力道逐漸增強,為了增取時間,改成三師併聯前進,N38D是左路師,N30D在鐵路左側是中路師,50D在鐵路右側是右路師。47日,N38D已經抵達興隆溝、柳條溝一帶,50D以已經抵達朝陽堡村、六家子一帶。48日夜,共軍從雙廟子急行南下,50D148R團在興隆溝、朝陽堡一帶遭共軍東北聯第三師第七旅兩個團約6千人伏擊而停止前進,148R團傷亡將近400人損失慘重。因為N38D受到共軍阻撓相對較小以致於進度超前,形成一個沒有側翼防衛的突出部,林彪見機不可失,開始調集東北聯第一師、第八旅、第十旅、七縱主力共計十二個團共3.6萬人兵力準備吃掉N38D的其中一個團。

 

48日,N38D113R團約3千人進入了圖昌縣興隆溝,晚間共軍突然從八面城南下以人海戰術攻擊突襲興隆泉溝的113R團,三面圍繞113R團,不僅如此,共軍還刻意集結七百人特別小隊,針對性地攻擊距興隆溝南方六公里處的N38D師指揮所,部分共軍甚至已經於打到師部指揮所的圍牆,師長李鴻沉著應戰,並命該師特務連部隊發動逆襲,終將敵軍擊退穩住了陣腳。之後N38D師長李鴻命令112R團從遼河東岸向鷲鷺樹急進,迂迴包圍敵後方,自己率114R團向東抵擋圖昌縣方向來增援的敵軍。N1A友軍N30D亦同步派出88R團、89R團從N38D的右方火速趕來支援並準備包圍興隆溝的敵軍。

四平 06-1.jpg

49日,在興隆溝附近的共軍已經被合圍,410日興隆溝外圍的共軍見狀不妙開始退出戰場。兩天在興隆溝的戰鬥,國府軍N38D113R團一共犧牲三個連,傷亡800人,350人被俘,但共軍犧牲更慘烈,傷亡2.5千人,這是新一軍進入東北以來最大的傷亡數字。

 

之後幾年N38D師長李鴻升任為鄭洞國旗下駐守長春的第七軍軍長,1948年長春被圍,鄭洞國的第一兵團與新七軍不得不投降中共,李鴻也隨之投降。之後拒絕加入解放軍,選擇返回湖南湘鄉故宅。1950年攜妻女偷渡香港,應孫立人邀請來臺灣,但是其向共軍投降的經歷,被蔣介石認定匪諜,一進入臺灣旋即被關押直至1975年蔣介石過世後才被釋放,關押時間長達25年,此後鬱鬱不得志,1988年病逝於屏東。

 

 

8.大窪戰鬥1946.04.15~16

330日七十一軍兩個師(71A-87D71A-91D)奉命進佔法庫縣與康平縣,42日在沒有遭遇很大抵抗的情況下,收復法庫縣與康平縣。旋即從法庫縣出發沿公路目標八面城,其中71A-87D為前鋒師,71A-91D為後衛師。47-871A-87D71A-91D先後渡過遼河。49日共軍集結五個旅的兵力,在金家屯附近對87D發動一次凌厲的襲擊但被擊退,這有可能是為誘敵深入的佯攻。原國府軍前進指揮官梁華勝抗壓力不佳,頻頻催促瀋陽司令部增援前線,司令部決定把鄭洞國調去前線取代梁華勝。410日鄭洞國到前線後,發現原本中長鐵路沿線正面用來對付國府新一軍的共軍突然去向不明,當下鄭洞國判斷,共軍應該向西移動準備要去打擊防衛力較薄弱的七十一軍,鄭洞國再三要求七十一軍務必謹慎小心,但悲劇還是發生[17]…

 

413日共軍偵察兵發現國府軍71A-87D,已經抵達金家屯的情報,而且與後衛師71A-91D的距離漸漸拉開。大窪地帶坑窪起伏,崗巒沼澤,不利於擁有重裝備的國府軍機動作戰,反而很適合輕裝的共軍,是個伏擊的好地方。林彪決定在大窪附近部署14個團約3.2萬人的口袋,準備包圍國府軍的71A-87D。東北民主聯兵分兩路,一部分埋伏在大窪外圍,一部分化裝成市集農民,混雜在市民中。415日傍晚,71A-87D到達集市後,向群眾打聽東北民主聯的消息,群眾都說先前到這裡來過,但早就走了。71A-87D參謀人員又四處詢問大窪附近有沒有東北民主聯的消息,群眾也說沒有。

四平 07-1.jpg

71A-87D師長黃炎立即下令部隊在集市上休息、吃晚餐。正在用餐之際,鎮上著便服的共軍伏兵裡應外合、槍聲大作,部隊被分隔壓縮金山堡與大窪之間在十幾個小村落裡,對外通訊中斷,北上救援的71A-91D271R團被阻絕於高家窩棚附近動彈不得。到了晚上七點時,部隊傷亡過重已失去掌握,士兵秩序大亂,師長率一小部突圍而出,至16日清晨,71A-87D259R團已經被殲滅,傷亡2469人,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團(260R 、261R)被擊潰散,約2000人被俘。共軍旋即退出大窪,共軍傷亡不詳。

 

第七十一軍軍長陳明仁火聞訊之後星夜從北平趕回東北,率領71A-91D前往大窪救援,418日與71A-87D殘部會合,為了避免共軍再次鑽入友軍縫細,危害友軍測翼,決定將七十一軍(71A)收合,向右與新一軍(N1A)靠攏,繼續前進準備對四平發動攻勢。大窪戰鬥給後世最大的啟示是國府軍似乎有些輕敵導致情報工作做得不夠細膩。

 

其他相關文章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二十九期,臺灣觀點的東北國共內戰1945-48(二) 四平戰役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十二期,電視劇《一把青》的時代背景

 

參考資料

[1] 林彪傳,上下兩冊,舒雲,香港明鏡出版社,2016

[2] 復興記,插圖本,茅民,Google電子書,2017

[3] 血白血紅,張正隆,香港大地出版社,1991

[4] 暗黑民國史,余杰,臺北大是文化,2020

[5] 軍事史評論,Vol.23,中華民國國防部,2016

[6] 軍事史評論,Vol.24,中華民國國防部,2017

[7] 軍事史評論,Vol.25,中華民國國防部,2018

[8] 軍事史評論,Vol.26,中華民國國防部,2019

[9] “近百年中華衛國及驅逐中共之十大主力(2)-第十三軍”,大紀元,2006

[10] “中共內戰中使用蘇聯援助炮彈研究”, 徐澤榮,陽光天下,2017

[11] “民國戡亂時期蘇聯向中共提供上百萬人武器裝備”,楊奎松,阿波羅新聞網,2019

[12] “林彪智用火炮戰術 造就驚天的逆轉”,威史,每日頭條,2015

[13] “共軍千門蘇援榴炮決勝論”, 徐澤榮,開放網,2013

[14] “中國命運之中的蘇聯和史達林”,А.列多夫斯基著,莫斯科,1999

[15] “滿洲裡文史資料選輯第2輯”,吳保興,政協滿洲里市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6

[16] “1947年美國對國共內戰的縝密調查”,網路文章,2010

[17] 我的戎馬生涯,鄭洞國回憶錄,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

[18] “國軍四平攻略戰之研析”,陳偉忠,pp.169-220Vol.25,軍事史評論,中華民國國防部,2018

 

後記

ADAGIO  華順文化 是臺灣第一家 文創主題 鈦餐具品牌。

Adagio 華順文化 Facebook:

CCWS 華順文化 Facebook:

 

 

 

 

 

 

arrow
arrow

    ccws08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