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GIO 華順文化微雜誌                     第二十三期 

金屬機械相機(四)Kern Aarau 

 

 

相較於德國、日本與法國,瑞士在光學產業的耕耘談不上深....。昔日,德日系統的標準鏡偏好Planar的對稱式設計,而瑞士Kern則採用Artar的對稱式設計,確實很有自己的風格。但是瑞士善於精品行銷,所以量少、好奇與神秘感恐怕才是關鍵。

 

1. 瑞士鐘錶聚落的由來

鐘錶在近四百年的時光裡,是既神奇又吸睛的玩意。在明帝國(明朝)時期,傳教士靠著鐘錶買通帝國官員好讓他們可以進入帝國內傳教。利馬竇就曾經透過贈送皇帝一部會自動報時的機械鍾,最終讓他順利見到了當時明帝國皇帝萬曆。瑞士地處歐洲內陸且群山包圍,在火車尚未普及前,瑞士出口任何貨物都得透過萊茵河先運到荷蘭然後再搭船到全世界,如此一來當瑞士的產品運到荷蘭阿姆斯特丹港時,往往已經是荷蘭同款商品的十倍價格,地理的不利條件迫使瑞士必須發展體積小且價值高的商品來克服高運輸成本,其中最負盛名的非機械錶莫屬。

0148-Tössegg-1200x674.jpg

abdr0913489fi.jpg

                          萊茵河,瑞士段

 

Abraham_Louis_Breguet_02.jpg

腕錶界的天才技師,寶璣 (Abraham-Louis Breguet, 1747-1823)

 

約末西元1200's年代,歐洲教堂開始出現使用盤圓,以阿拉伯數字標示的鐘塔。約末1500's年代德國南部的工匠開始打造小型化的鼓鐘,這時期鼓鐘的大小已經很接近後來的懷錶,是當時有錢人炫富的玩意。1904年法國鐘錶師Louis Cartier為飛行員打造史上第一支可以掛在手上的腕錶。

800px-Tower_clock_movement.png  1024px-Christoph_Schissler_-_Portable_Drum_Watch_-_Walters_5870_-_View_B.jpg

    教堂鐘塔(1200's)                 懷錶的前身,鼓鐘(1500's)

Cartier-vintage-watches-Santos-Dumont-Tonneau-Tortue.jpg

    史上第一支腕錶,Cartier Sonatos (1904)

 

法王路易十四這位人類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於1715去世,對法國而言這是一個偉大時代的結束,但是對法國新教徒而言卻也是一個災難時代的結束...,路易十四在位期間驅逐法國新教徒,這些被驅逐的新教徒中不少是懷有純熟技術的製錶工匠,這些製錶工匠紛紛逃往當時相對開放、自由的瑞士,並把法國的製錶技術傳進瑞士。1775年瑞士人寶璣(Bréguet)發明了幾個懷錶重要的零件,例如自動上發條、陀飛輪、擒縱結構,這些新發明飛躍性地大大改善了懷錶的精準度,從此奠定了現代腕錶的基本架構,後來寶璣在法國巴黎成立了寶璣懷錶製造公司。

carte_suisse_-_francais.jpg

十久世紀,瑞士腕錶工坊因為日內瓦的製錶家數過多,而逐漸往侏羅山區擴散。(瑞士鐘錶工業聯合會)

 

組裝懷錶需要很大的耐性,慢工出細活急不來。瑞士冬天很漫長,外面皚皚白雪一片,哪兒也去不了,所以很適合留在家裡慢工出細活地製作工藝品。1867年德國工程師尼古拉奧托(Nicolaus Otto)發明了內燃機引擎,1886年德國另一位工程師卡爾賓士(Karl Benz)發明了汽車,歐洲就此展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工廠一家接一家地開,歐洲社會從此步入工業時代,人們生活步調也開始變得緊湊,精確掌握時間於是成了市民生活的常態,這時候懷錶的設計也有了根本性的改變。1904年計時器從放在口袋的懷錶轉變成掛在手上的腕錶,瑞士的腕錶生意從此好到就算日夜加班也做不完,日內瓦的家庭式製錶工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一家接一家地開設,後來因為日內瓦的製錶家數過多,才逐漸往更鄉間的侏羅山區擴散。

472bba9adf701ad691ca6d11a048d1ca.jpg

18dufour-web01-articleLarge.jpg

在瑞士Basel至今仍保有不少閣樓形式的製錶工坊,其中最著名的獨立製錶人非 Philippe Dufour 莫屬

 

石英錶是瑞士人於1967年發明的,但是當時瑞士是世界上機械錶的最大生產國,對於這種可能會動搖瑞士錶在世界市場地位的先進技術,瑞士人內心充滿矛盾與忐忑不安。石英錶的誤差非常低,每年少於一分鐘,即每天少於一秒。而頂級的機械錶充其量只能達到每日數秒的誤差。

1438758084G01_ceh-beta21proto.jpg

     瑞士人於1967年發明的史上第一支石英錶及機芯Beta21

 

1969年,日本精工(Seiko)推出史上第一款量產型電子石英錶(Quartz-Astron 35SQ),接著1973年日本精工再次推出具備液晶螢幕的數位電子錶(06LC)。至此,機械錶開始招受到巨大競爭壓力,機械錶因為大大小小上百個金屬零件,成本降低的空間實在很有限,而且單純從計時的角度來看,機械錶的準確度也沒有電子錶來得精確。此外,當時日本錶業集中在幾家大公司,但瑞士約有數百間家庭形式的小工坊,這些小工坊從超過一千家的零件生產商那裡,購買零件回去組裝自己的錶。這樣較為破碎的結構在發展新科技與經濟效率上都較為不利,使得瑞士未能即時跟上石英革命的腳步,市場佔有率大減。因為石英錶的問世,瑞士鐘錶職人總數從1970年的九萬人裁員至1984年時僅剩兩萬八千人。機械錶的製造商必須幫機械錶找新出路,重新定位機械錶的價值,讓機械錶跳脫純報時工具轉而成為飾品、收藏品,才有辦法繼續生存下去。

 

因為腕錶內在價值的結構性調整,再加上Swatch電子錶時尚化,1990年代以後瑞士鐘錶職人總數又開始穩定回升,至2013年達到五萬七千人。而鐘錶相關產業的公司總數則從1970年的1,600間減少至現今的572間。然而2008年美國蘋果公司發明了智慧型手機iphone後,我們身邊朋友配戴電子錶的人又開始減少。2017Apple watch賣了1800萬只,已經超越了瑞士全國所有腕錶的銷售總和,名副其實變成全世界最大腕錶公司,看來瑞士腕錶的新危機才正要開始。

 

eng-watch-ed-1JT.jpg

    美國Apple watch 已經成為瑞士鐘錶的最大競爭對手

 

 

 

2. Alpa 相機

1918年成立於瑞士侏羅州的皮儂公司(Pignons S.A.),最初以生產手錶齒輪為業。侏羅州位於瑞士與法國邊境的一個山丘地帶上,人口將近七萬人,以法語為主。1933年烏克蘭裔的機械工程師包爾斯基(J. Bolsky)受皮儂公司的邀請為該公司設計相機,這個時間點剛好是135片幅相機正要大展身手的黃金時間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在瑞士的周圍燃起,歐洲不少相機廠都歇業,因為中立與地理因素,瑞士在戰爭期間吸引了大批的光學與機械人才,於是相機這種當時最先進、最熱門的產業就這麼在瑞士迅速發展了起來。1944年皮儂公司在巴塞爾市(Basle)的春季博覽會上推出自家第一台腰平反光鏡135片幅相機,取名為阿爾帕(ALPA)。我們都知道反光鏡相機的技術難度,其實是在於那塊五菱鏡反光板1945年隨著大戰的結束,全世界局勢趨於穩定,經濟也逐步復甦。

00Oedp-42073584.jpg

                                                      Alpa廠址

 

皮儂公司的想法:這是個推出頂級相機的絕佳時間點,金字塔上層的消費品味及喜好往往與眾不同,皮儂公司的ALPA牌相機標榜全手工製作,企圖營造貴族相機的氛圍來吸引財力足夠且品味出眾的買家。

05.jpg

天才工程師包爾斯基(J. Bolsky)

 

1949年在肯恩(Kern)光學廠提供五菱鏡的協助下,皮儂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含有五菱鏡的單眼反光鏡相機,這距離東德蔡司推出史上第一台五菱鏡單眼反鏡光相機 Contax S的時間其實還不到一年。皮儂公司的核心價值是機械而不是光學,所以ALPA相機的鏡頭都是找其他光學廠配合,包括法國的AngenieuxKinoptik,瑞士的Kern,德國的Schneider及日本的Pentax Chinon等等。即便是鼎盛時期公司員工也只有七十人,每個月生產不超過兩百台相機,並採取以量制價的策略。皮儂公司在創新上一直很大膽,包括五菱鏡、裂像調焦、硒質測光表的使用都是非常前衛與先進,但畢竟公司的規模與財力限制了公司的發展。1965年達到年產量1300台的最高記錄之後,就開始逐年下滑並且越來越衰退。

AlpaReflex6c-2.jpg

                                      Alpa 6c (1960)

 

ALPA牌相機中使用肯恩光學(Kern)的標準鏡計有Switar f1.8/50Macro Switar f1.8/50Macro Switar f1.9/501982年肯恩光學結束所有的鏡頭事業,此後的Macro Switar就改由日本的Chinon代勞。ALPA相機的造型非常特別,有別於一般的德國相機或日本相機,機身外表強固紮實,然而內部的機械要能耐得住職業攝影師的高頻率使用,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1990年皮儂公司無力再與歐洲以外的製造商相抗衡,再加上公司內部意見分歧,皮儂公司最終宣佈破產,在經歷長達四十六年的生產期,其總產量估計不超過四萬台。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只生產不到四萬台相機,就工業產品的角度我們實在很難讚揚這個模式成功,但是皮儂公司在市場能存在超過四十年,所以我們也不能說這個商業模式完全沒有價值。

7893183822_3d8abeccbc_b.jpg

Alpa 9D (1964),史上第一批採用TTL測光設計的先驅之一

 

比起電子零件,精密機械與光學玻璃的技術相對成熟但是進步緩慢,然這也意謂精密機械與光學玻璃的成本節省空間實在很有限。但是以半導體為主的電子零件,卻因為發展快速,成本得以快速壓低並提高銷售,不僅如此,電子還提供機械無法做到的智能,例如自動快門、自動光圈。相機絕大部分的經濟價值並非在機身,而是在光學也就是鏡頭。瑞士的皮儂公司與德國的祿來公司都是設定以精密機械為核心,因沒有碰觸太多玻璃、光學設計及電子方面的研究,所以隨著時間進入1970年代,當電子逐漸取代純機械,而玻璃也還在持續進步時,精密機械在相機中的價值佔比相對減少,於是這種標榜純手工的精密機械相機便逐漸被市場邊緣化。1996來自蘇黎世的Capaul & Weber家族接手ALPA品牌,並將產品調整成中片幅專業級相機,但是不對之前的ALPA老相機進行售後服務。

 

 

 

3. Kern Aarau 瑞士唯一光學廠

出生於德意志地區的肯恩(J. Kern),於1819年在瑞士北部德語區的阿勞鎮(Aarau)開設了一家精密機械工坊,專門生產圓規等製圖工具及地理量測儀器。1914年肯恩家族有感於光學產業的前景看好,於是成立了肯恩光學(Kern & Co. AG),最初員工數148人,從事土地測量儀器的生產。成立初期剛好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肯恩光學甚至拿不到土地測量儀器所需的望遠鏡。

Meyer_Schenkung.jpg Meyer_22.jpg

      肯恩公司最早是從製圖工具及地理測量儀器起家的

 

1920年柏林C.P. Goertz公司的光學設計部主任Walther Zschokke加入肯恩光學。W. Zschokke是瑞士人,年輕時曾在的德國的SteinheulGoerz等光學公司任職。W. Zschokke雖然於1925年因為與股東意見不合而離開肯恩光學,但卻把他在C.P. Goerz的設計概念,例如DagorArtar等光學設計引進肯恩光學,並建議肯恩光學朝攝影與電影機的光學鏡頭方向發展。1923W. Steinman負責相機部門並開始發展蛇腹皮腔相機Kern-Bijou,搭配Kern 105 mm/f4.5,這枚鏡頭的光學設計其實就是不折不扣的Dagor型設計,但市場銷售狀況不太成功。1970年代德國施耐德光學公司曾委託肯恩公司代工Dagor式的鏡頭不無原因,因為這家公司對於Dagor型的光學設計再熟悉不過了。

kern 1920.jpg kern 1920-2.jpg

                                   1920年代時的Kern Aarau光學工廠

 

imagesBKZUQWM4.jpg 01.jpg

             Walther Zschokke與他設計的Artar

 

i-img1200x803-1528514326kcymyi570272.jpg

   Kern-BijouKern 105 mm/f4.5 (1923)

 

二戰結束後,肯恩光學鎖定16mm8mm片幅的電影機市場,避開與德國大廠在相機市場的競爭,因策略正確而獲得將近二十年的成功。1960年代是相機技術進步非常快速的年代,1963年肯恩光學的員工人數一度達到最顛峰的1300人,之後就一路下滑。電影機鏡頭的成功是轉機但也是危機,因為瑞士寶徠公司(Paillard , Bolex)是肯恩光學鏡頭產品的唯一客戶,這是相當危險的。肯恩光學的擔心後來都應驗了,1982年肯恩決定結束所有鏡頭生產事業。1986年德國的徠茲公司(Leitz Ernst GmbH)與瑞士的地理測量儀器大廠Wild Heerbrugg AG合併,總部設於瑞士,1988年肯恩光學廠也併入這個集團。肯恩光學在經歷肯恩家族170年的經營後,終因大環境的變化而不得不停止工廠運作。

 

肯恩光學從成立到後來併入徠卡集團終其一生只生產過三款135片幅(全片幅)的標準鏡頭,而且三款的總產量不超過四萬顆。Switar Switzerland-Aarau的縮寫,最早的8釐米電影機Switar f1.4/25是由Walter Lotmar博士所設計。1951Hans Schlumpf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以W. Lotmar博士的研究為基礎,開始設計Kern Switar f1.8/50,這幾乎是Switar f1.4/25的放大版。第一代的Kern Switar f1.8/50,很類似W. Zschokke1913年發表的Goerz Artar複消色散設計。這個設計與蔡司魯道夫(P. Rudolph)的雙高斯Planar略有一點兒不同,其中負焦透鏡採用雙鏡消色差結構,是為了改善球面像差好讓最大光圈提高到f1.8

Planar 160_f38.jpg  Planar 1897.jpg

                    蔡司魯道夫(P. Rudolph)的雙高斯Planar

         

 

eb07900516932a6825884466f06755b7.jpg 02.jpg

               第一代的Kern Switar f1.8/50

 

Kern-50mm-f1_8-Macro-Switar-AR-(Alpa).jpg           03.jpg

             第二代的Kern Macro Switar f1.8/50

 

1_a15628dcb7ddb551be07cc4b23bdc8f8.jpg 08.jpg

                      二戰前的Schneider Xenon

 

第二代的Kern Macro Switar f1.8/50很類似XenonGoerz Artar結構的綜合體,但在消色散上議題上又比Xenon更講究。第三代Kern Macro Switar f1.9/50,這是在第二代的基礎上進行升級,其中第二片與第三片的介面幾乎是平面,這是英國工程師H. W. Lee在的英國專利British Patent 157040 (1920)或美國專利US Patent 2019985 (1935)上所揭諸的概念,這個概念闡述第二片高折射率玻璃,搭配第三片低折射率玻璃,兩片玻璃間的接面近乎是平面,這樣會有降低球面像差、散光、彗差及色散差的效果,這個技巧在二戰後幾乎無所不在地被大量使用。

s-l1600-3.jpg          04.jpg

                第三代的Kern Macro Switar f1.9/50

Schuetzen 1977.jpg

                   1977年時的Kern Aarau光學工廠

 

當地一群有心之士把肯恩光學廠這170年來的收藏品、設計圖,全數捐給了阿勞市(Aarau)Schlössli 博物館公開展示。1991年肯恩光學公司(Kern & Co. AG)正式走入歷史,雖然已經停止運作,但是Swatch集團仍繼續維護Kern的商標及光學設計商標如Switar,期盼有朝一日會有買家對授權這些商標有興趣。瑞士的強項在腕錶,或更精確說,在精密機械。持平而論,瑞士出過幾位光學設計天才,但相較於德國、美國、日本與法國,瑞士在光學玻璃的耕耘並不深.....。在標準鏡頭的設計方面,德國與日本系統偏好Planar對稱式設計,而瑞士則是採用Artar對稱式設計,確實有自己的風格。二手市場總是把Kern Aarau的價格炒得很高,量少、神秘與好奇恐怕才是關鍵!

 

 

 

4. Paillard-Bolex 電影機

包爾斯基這位天才工程師的能耐還不僅是如此,除了幫皮儂公司設計ALPA相機外,也設計膠捲底片的電影機,甚至於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的1947年在美國推出一款名為Bolsey135片幅雙眼反光鏡相機。1927年包爾斯基成立Bolex公司,專門研究電影機,三年後賣給了瑞士的寶徠家族,之後更名為寶徠包爾斯公司(Paillard-Bolex),包爾斯基繼續在這家公司服務到二次大戰爆發前,然後才前往美國。

 

Paillard- Bolex曾經在八釐米及十六釐米電影機市場上頗負盛名,在日本電子攝影機流行前的膠捲電影機時代,這個牌子一直有很高的市佔與評價。Paillard-BolexALPA類似,沒有自己生產鏡頭而是採用其他光學廠的鏡頭,其中比較傳奇的還是瑞士唯一的鏡頭廠肯恩光學所生產的鏡頭,這些鏡頭被稱為肯恩-寶徠系列(Kern-Paillard)的鏡頭。

06.jpg

bolex-H16-reflex-camera.jpg

                             Bolex H16 RX 電影機

 

時至今日有不少資深用家喜歡把Paillard-Bolex的十六釐米電影機鏡頭改裝到數位相機上使用,這純然是品味與趣味,但使用者得留意鏡頭的像圈是否足夠?一般而言望遠鏡頭(焦距75mm以上的十六釐米電影鏡)的實質像圈比較大所以比較適合作這樣的改造,雖說如此但是在光圈全開的情況下使用全片幅相機,仍會有暗角的情況發生。

h16reflex_2.jpg

   H16-RX 系列的電影機的成像系統多了一片稜鏡的光路

 

另外,H16-RX (H16 Reflex)系列的電影機因為有一片厚度達9.5mm25%反射75%穿透的稜鏡(Prism),這片稜鏡位於光路徑上,用來協助操作電影機時的人眼對焦,因此所有H16-RX系列鏡頭的光學設計都有把這片稜鏡的色散特性考慮進去。換言之,若單獨把H16-RX系列的電影鏡,轉接在微單眼相機上使用,其解析度反而會因色散過度補償而下降,這是讀者改裝這類鏡頭時得留意的問題。

H16Lenses1.jpg

             有標註 H16 RX (紅色字體),比較不適合改裝

 

Switar 50_14_RX-2.jpg

Kern Switar 50mm/f1.4,有標註 H16 RX (紅色字體),比較不適合改裝

 

Switar 50_14_RX-3 Macro.jpg

Kern Macro Switar 50mm/f1.4,有標註 H16 RX (黑色字體),比較不適合改裝

 

Kern Aarau 02.jpg

               1960年代肯恩光學十六釐米電影機鏡的光學設計

 

後記

ADAGIO  華順文化 是臺灣第一家 文創主題 鈦餐具品牌。

Adagio 華順文化 Facebook

CCWS 華順文化 Facebook

 

相關文章請見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一期,金屬機械相機 (一) - 戀物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十一期,金屬機械相機 (二) - 鏡玉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十三期,金屬機械相機 (三) - 品牌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三十一期,金屬機械相機 (五) - 專利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三十七期,金屬機械相機 (六) - 薄膜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三十八期,金屬機械相機 (七) - Exakta (上集)

華順文化微雜誌第三十九期,金屬機械相機 (八) - 自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ws08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